洋蔥頸腐病是由蔥腐葡萄孢引起的、發生在洋蔥的病害。病株先產生淡褐色大塊病斑,後內部組織腐爛,濕度大時病斑上長滿灰色霉狀物;後期在鱗莖表皮下產生黑褐色片狀菌核,直徑1~5毫米。貯藏期,在莖或肩部呈現淡褐色變軟的凹陷斑,鱗鱗片間有灰色霉層,最後形成許多黑色小菌核。
洋蔥頸腐病多發生在洋蔥鱗莖的成熟期或貯藏期。低溫、高濕,易發病;收穫期遇雨,收穫前晾曬不充分,鱗莖表皮未乾,貯藏地濕度較大,發病重。
洋蔥頸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較抗病品種,採用高畦覆膜栽培;施用腐熟有機肥,及時防治各類蟲害;適時收穫,收穫後,全面清除病殘體;發病初期,及時進行化學藥劑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蔥頸腐病
- 外文名:Onion neck rot
- 病原:蔥腐葡萄孢
- 為害作物:洋蔥
- 為害部位:葉鞘、花梗及鱗莖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預防措施
- 選用較抗病品種,與非蔥蒜類蔬菜或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可與棉花或玉米間作套作。
- 採用高畦(壟)覆膜栽培,要採取多種措施,使鱗莖的大部分或全部露在地膜上。
- 施用腐熟有機肥,生長前期不可偏用氮肥。
- 適期適量澆水,不可大水漫灌,雨後注意排水。
- 清除雜草,及時防治各類蟲害。
- 適時收穫。鱗莖收穫後需充分晾曬,乾燥後再貯藏。貯藏溫度為0C、空氣相對濕度為65%左右,經常進行通風換氣。
補救措施
- 收穫後,全面清除病殘體,運到田外深埋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