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寧汾信草鞋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 保護單位:泰寧縣新橋鄉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草鞋古時稱為“扉”,漢代又稱“不借”,宋代吳炯所著《五總志》曰:“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從文獻和西周遺址出土的草鞋實物,可證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出現草鞋。
汾信草鞋是新橋鎮汾信村大眾化編織工藝,在泰寧境內流傳久遠。汾信村是產糧區,秋後稻草舉目皆是,給村民編制草鞋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料資源。村民夏收蘆葦,秋貯稻草,藏於陰涼處,以供隨時取用。早年汾信村每個農婦都會編制草鞋,常常是婆媳相傳,同坊製作,曾經是該村村民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
工藝流程
製作時間:一年四季中秋冬是生產旺季,因為新鮮的材料所打制出來的草鞋更耐用,更柔軟舒適。
製作材料:汾信草鞋以稻草、蘆葦、麻繩等為製作材料。
製作工具:工具則每家都有幾套,它們是大板凳、硬木多齒鞋鉤、三齒耙、腰帶、大小木槌。
製作程式:先搓好棕繩,編好鞋耳、鞋架、鞋帶,用稻草繩編成鞋身,稱棕耳鞋;講究的用麻編制或加入布條,加以修飾,稱麻耳鞋。操作時先放倒板凳,四腳朝上,套上草鞋棒,即可坐上去打草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汾信草鞋既是優秀傳統的象徵,也是紅色文化的象徵和紅色教育的重要物證。
傳承狀況
過去汾信村編草鞋以婦女為主,婆媳相傳,家家都會,曾是村民增加經濟收入的一個辦法。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編織手藝面臨失傳,很多年輕人只聽說卻沒見過。
傳承人物
肖選蘭,1956年9月生於泰寧縣新橋鄉汾信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寧汾信草鞋製作技藝”第三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肖選蘭12歲開始跟奶奶和母親學習編制草鞋,14歲起幫助父母編和賣草鞋,20歲嫁到張信地鄒家,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利用空閒時間編制草鞋,墟天挑到街上賣。她還積極尋找接班人,培訓了周邊10餘人編制草鞋,帶動了泰寧當地3個自然村婦女學習草鞋編制。又把技藝傳授給了兒媳和鄰居年輕婦女。
保護措施
泰寧汾信草鞋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為:泰寧縣新橋鄉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傳承人肖選蘭參加了泰寧“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展示活動,2015年的“尋找最美非遺守望者和最受民眾喜愛的非遺項目”,2017年參加了三坊七巷福建省三明市非遺展示活動,2018年參加了福州“泰寧鄉村非遺進坊巷”展示活動,2019的福建省三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暨福建(泰寧)鄉村非遺產博覽苑開館儀式,連續3年參加了新橋鄉攝影大賽和大源儺民俗文化節,參加了“風物福建”專題片拍攝,接待了福建電視台、泰寧電視台等採訪,與到汾信村的大專院校學生和遊客互動,傳授製作技藝,為省級非遺“大源儺舞”編制提供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