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泰國歷史是指這個文明古國自古至今的歷史,即自史前時期、前素可泰王朝時期、素可泰王朝時期、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吞武里王朝時期至曼谷王朝的歷史,以及自
拉瑪五世以來泰國融入世界、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國國內缺少東南亞古代諸王朝史專著譯著。泰國歷史國外經典學術著作也不少,可惜沒有被國內出版機構引進翻譯。
歷史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公元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高棉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裡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5]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大城時期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1347年,素可泰時代衰落後,烏通王遷至該大城府建立新都,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自1350年興起,至1767年淪亡。1350年,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併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明永樂元年,成祖又贈暹邏王金銀大印,暹邏王也遣使謝恩。
鄭和南下時留暹邏者甚多,明初,明成祖為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邏位於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當時,東南亞各地已有華商,隨鄭和南下的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其中記述暹邏的情形道:"國周千里,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其王居之屋,頗華麗整潔。民庶房地造如樓,一不通板,卻用檳榔木劈開如竹片樓,密擺用藤扎縛甚牢固。上鋪藤簟竹蓆,竹臥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纏頭,上不穿衣,下圍絲嵌手巾,迦以錦綺壓腰。出入騎象或乘轎。一人執金柄傘,茭草葉做,甚好。王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
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
大城的君主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時父親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專制帝王,並採用神王的頭銜。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並與其鄰國發生衝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儘管緬甸人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對暹羅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年輕的鄭信將軍和他的隨從突破了緬甸人的重圍,逃到了尖竹汶。大城淪陷七個月後,他和他的軍隊乘船返回到都城,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
吞武里時期
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後鄭信重建王國,將首都南遷至吞武里。[6] 鄭信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於對外貿易,並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於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鄭信的統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後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鄭信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
曼谷時期
鄭信死後,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從1782年統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將王室都城從吞武里遷到河對岸的曼谷,並建造了大王宮。拉瑪二世(1809年—1824年)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國王(1824年—1851年)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繫,並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國王(1851年—1868年)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並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衝國,從而使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年—1910年)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年—1925年)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年—1935年)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年—1946年)。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1946年6月9日拉瑪八世在王宮不幸遭槍擊身亡,而王弟年僅19歲的蒲美蓬繼承王兄王位,成為拉瑪九世,也就是前任國王。2016年12月1日,王儲哇集拉隆功繼位,成為拉瑪十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占領,宣布加入軸心國。[4]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占領地割讓給暹羅。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協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發展歷史
史前時期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
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岩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早期歷史
居住勢力
秦漢時代,滇國己將泰國劃入勢力範圍。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
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
阿薩姆一帶。
羅渦國
羅渦國(
Lavo)的歷史是在
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
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
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
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
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
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占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
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后,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
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
蘭納王國與南方的
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
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南方的素可泰王國於1240年代開始擴張,被視為泰國史上第一。素可泰驅逐吳哥,融合吳哥的
孟族與
高棉族,並且創造泰文。
阿瑜陀耶王國
14世紀中葉,泰國華人拉瑪鐵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譯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國,與蘭納王國相鄰,滅吳哥王國,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葉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併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世紀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
貢榜王朝所滅。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
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
吞武里,史稱
吞武里王朝。該王朝以
鄭氏為國姓,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
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
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
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
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
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里|鄭華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里援救不及。卻克里
即位後,成立
卻克里王朝,改稱
拉瑪一世,
遷都曼谷,史稱
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併吞東方的
高棉,北方清邁,東方的
永珍(今
寮國境內)。
卻克里王朝
後來鄭信的部下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王朝的名字源於開國君主昭丕耶卻克里的名字。此外 ,因
卻克里王朝的建立者
拉瑪一世曾被
吞武里王朝的
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
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
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該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變成了一個
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昭丕耶卻克里(卻克里王朝的創建者)本是吞武里王朝國王
鄭昭(泰語名丕耶·達信,中國後裔)的重要將領。1782年,他利用反對國王的叛亂髮動政變推翻鄭昭,後者被宣布為瘋癲並被殺害。昭丕耶卻克里自立為
暹羅國王。關於這一段歷史有其它不同的解釋。
昭丕耶卻克里用
拉瑪一世的名號進行統治。他延續了鄭信的一些政策,以使暹羅在遭受緬甸長期侵略和占領之後的凋敝中恢復國力。在他統治時重組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拉瑪一世是現代曼谷的締造者,他將暹羅的都城從
吞武里遷至曼谷,此後歷代國王都在那裡統治國家。他的繼承人
拉瑪二世允許歐洲商人與暹羅通商。在第三代國王
拉瑪三世在位時,暹羅在與越南和
高棉的戰爭中獲勝。拉瑪三世與
英國人簽訂了第一個條約。
在
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
不平等條約。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他的繼承人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拉瑪五世鼓吹某種
民族主義君主制。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現代時期
軍政府時期
在經濟長期不景氣的情況下,1932年6月24日,皇家專制政府被一撮自稱“人民黨”的軍人以及“推動者”顛覆。在立憲政變之後的幾年間,在一種變幻莫測的復辟與反覆辟鬥爭中暹羅長期存在的君主從公共場合中消失了,因為憲政政府認識到國王對復辟叛亂所具有的強大號召力。
在1938年的大選後,深孚人心的披汶成為總理。他試圖通過強化自己對政權的控制力度來施展更多的改革,比如文明開化運動、將暹羅更名泰國。1940年—1941年,披汶還通過戰爭恢復了泰國在支那爭議地區的控制權。不久後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披汶給予了日本過境權,但泰國不再打算參與戰鬥。1944年,隨著通貨膨脹、物品短缺的日益嚴重,議會放逐了披汶。
戰後的三年是讓人感到不快的,小皇帝阿南達在這個時期神秘死亡也是不快的原因之一,但這一代的大多數人希望能忘掉這個時期的許多東西。一系列官員的變換、可恥的條約與大蕭條以及沒有真正大眾追隨的首相們。接著1947年,在軍方的威脅下,披汶重新出山。在一種精英階級不穩定的局面下,披汶遭到了五次政變的挑戰,並於1957年最後一次政變中被推翻。
政變發起人沙立·他那叻對選舉出來的議會沒有一點耐心,而且也缺乏好感,便把議會解散了,不久憲法也被廢除,政府頒布戒嚴令。但沙立的獨裁以及腐敗因為他樂意在公務員系統中提升有能力的人而且加強了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諒解。與此同時,沙立強化了與美國日益密切的關係,並簽下了作為城下之盟的《臘斯克—他納協定》。1963年底,泰國政治權力交接到他儂·吉滴卡宗與巴博·乍魯沙天手上,他們持續了沙立那種對經濟發展的關注,但沒有意識到:社會經濟的變化會激發人們對生活的渴望。
1972年~1973年,國家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攀升。1973年五月起,學生、工人開始抗議,他儂政府採取高壓措施處理民眾抗議。而且此時軍人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他儂政權瀕臨崩潰。1973年10月13日,一份抗議獨裁的聲明吸引了大約四十萬曼谷民眾集中在民主紀念碑前,他們是受教育的城市青年、中產階級以及許多大學生。第二天,抗議轉化為了暴力衝突,至少有100人死於警察的槍口下。但冷靜的軍事領導人背叛了獨裁者他儂與巴博,他儂與巴博等人逃亡美國。隨後大量青年走進叢林,從事武裝革命鬥爭。
民主時期
1973年~1976年間舉行了兩次選舉,產生了四屆文官政府,其中有兩屆由民選產生。不過,社會上司空見慣的是政治暗殺,到處都是激進人物。警察不斷騷擾左翼人士,暴力謾罵與非禮成了公共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泰國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在躁動的社會中,許多大學生熱情地尋找以前沒有被代表的群體,如城市工人和鄉村窮人等,拓寬民主參與的途徑。但上流社會逐漸擔心,這場革命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動盪不安。
1976年返回國內的他儂儘管出家當上了僧人,實際上他發動了反學生抗議並受國王支持,這激怒了大學生,每天不間斷的遊行開始,特別是國立法政大學。在皇室與精英階級的廣泛支持下,1976年10月6日,極右翼的沙鄂·差羅如率領警察與軍隊衝進了國立法政大學。學生們大量被毆打、處死,並當場焚燒了學生的屍體。接著法官他寧·蓋威遷短暫地把國家強制性倒退到了比專制時期更威權、更獨裁的局面中。
1977年-1988年,反共的保守軍人江薩·差瑪南與炳·廷素拉暖執掌了政治權力,雖然當時的人們不是很清楚,但泰國政治出現了相當於其他東南亞國家與後殖民協定徹底脫離的轉折點。多年來政治的狂亂被中止,流亡鄉村的不同政見者重返城市,政府也徹底解決掉了共產主義危機。接著在1988年,泰國開始了自1976年以來的第一次自由大選。
在炳的指使下,1991年軍人以反腐敗為由罷免民選政府。這個自稱“國家和平保衛理事會”的小集團任命了前外交官阿南·班雅拉春為首相。讓人驚訝的是,阿南展現出獨立的一面,在他的執政期間內,他對政府機構進行了幾次重大改革。但在之後的選舉當中,素金達·甲巴允以非候選人的身份擔任了總理,引發了公憤。
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專制的可怕影響使公眾開始惶恐不安,民眾開始聚集在曼谷民主紀念碑前集會。僅1992年5月17日,就有7萬多人在這裡集會,當日傍晚,軍隊向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射擊。在接下來的三天中,到處是殺戮、鞭笞、騷亂與放火。政府控制了廣播,封殺了訊息,外國人只得眼睜睜地看著“血腥的五月”。後來,國王蒲美蓬擔心軍人過激的行動會使得作為幕後黑手的他脫不了關係,不再支持素金達,與軍人劃清界限,不久危機結束了。稍後,亳無悔意的素金達離開泰國。泰國官方估計,有100人被殺害,但實際死者比統計結果要多得多。在曼谷北方地區,軍人連路過佛廟的機車手都要殺死。
2001年2月9日,
塔信·欽那瓦成為新任
泰國總理,泰國在他的領導下走出金融危機,走向穩定的局面,後他完成4年任期,於2005年成功連任。
2006年是泰王
拉瑪九世登基60周年,他信執政超過五年,雖然他使政局穩定,但使政局分化,反對派指責他貪污,上街要求他下台,他信被迫提前大選,由於2004年4月2日的議會選舉遭到三大反對黨的聯合抵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2006年4月5日,泰國看守內閣總理
塔信·欽那瓦在內閣特別會議上指派副總理奇猜·萬那沙提暫時行使看守內閣總理職責。5月8日,
泰國憲法法院裁定,泰國選舉委員會在國會下議院選舉中“有違法和違憲行為”,因此選舉結果無效,應重新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9月19日,軍方發動政變,解散他信內閣,由國家管理改革委員會接管國家政權。9月22日,陸軍司令
頌提·汶雅叻格林出任管理改革委員會主席。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員會頒布臨時憲法並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員會更名為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10月9日,以
素拉育·朱拉暖為臨時總理的臨時內閣宣誓就職。10月20日,臨時立法機構泰國國民立法大會成立。
2007年8月19日,就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草案通過公決。12月的大選,親他信的
人民力量黨贏得大選,再次執政。
2008年泰國政治危機後,在野民主黨上台,親他信的
為泰黨成為在野黨。
2011年7月3日,親他信的為泰黨贏得大選,再次執政。
2016年12月1日,王儲哇集拉隆功繼位,成為拉瑪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