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苗族泥哨)

泥塑(苗族泥哨)

泥塑(苗族泥哨),貴州省黃平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苗族泥哨是一種泥捏兒童玩具,哨體下部留有回氣孔,能吹出清脆的響聲,其成形於20世紀30年代,8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苗族泥哨是以手工將黏土捏製成形,而後低溫烘燒,再施以彩繪,罩以清漆,做出的成品,它以塑造動物見長,動物造型有四百餘種,以各種動物的神態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

2008年6月7日,泥塑(苗族泥哨)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4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塑(苗族泥哨)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貴州省黃平縣
  • 項目編號:Ⅶ-4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徵,色彩裝飾,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展覽,榮譽表彰,媒體報導,國際影響,

歷史淵源

苗族泥哨是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苗族老藝人吳國清(苗名“貴乜”)在傳統陶俑、泥俑基礎上根據苗族傳統藝術創新發展起來的一種泥捏兒童玩具,它孕育於20世紀的20年代,豐富發展於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以來,苗族泥哨已不單是兒童玩樂之物,它已進入大雅之堂,成為家庭陳設的藝術品、旅遊紀念品、饋贈親友和外事活動的禮品。

文化特徵

造型特徵

造型取材
苗族泥哨的造型取材廣泛,多根據兒童的喜好,選材于飛禽走獸、蝶蟲蛙魚、家禽六畜,還有部分神話人物。據不完全統計,苗族泥哨已有動物造型150種以上,其中鳥類有孔雀、翠鳥、山鷹、野雉、喜鵲、畫眉、錦雞等40種,獸類有獅、虎、豹、熊貓、獼猴、穿山甲、九節狸等40種,此外還有蟲類45種、魚類13種、兩棲動物12種等。而且有些動物還具有多種形態的造型,如僅虎類就有臥虎、跳淵虎、下山虎、怒吼虎、扭頭虎、打撐虎、滾地虎、掃尾虎等20多種,猴子也有50多種動態。
泥塑(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
造型手法
黃平苗族泥哨在造型手法上有其獨到之處,藝人不拘泥於動物原形的準確形態,而是抓住其主要特徵,在基本保持原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加工提煉,並融入大膽豐富的想像,大量使用誇張變形的手法,重神而輕形,使作品生機盎然又獨樹一幟。無論飛禽還是走獸,都以三隻腳為特徵,並把後腳用作吹氣孔,處理手法自然流暢,與整體造型協調,不僅不會讓人感到造型的奇異或殘缺,相反還增加了趣味性和觀賞性。

色彩裝飾

黃平苗族泥哨一般以黑色作為底色,用艷麗的紅、黃、綠、藍等色繪製紋樣,表現出濃墨重彩的上色特點,近似當地苗族的服飾花塊,具有民族特色。
苗族泥哨也用傳統的民族刺繡、挑花、蠟染等圖案作進一步的裝飾,常用的有:魚、龍、蝦、蜂、蝶、蟬等動物以及各種花草、蔬菜。這些裝飾圖案除了基本的裝飾功能外,還有一定的象徵寓意,用在不同泥哨上的圖案含義不同。

製作工序

黃平苗族泥哨採用當地優質的白泥為基本原料,通過手工進行搓捏成型、木屑煅燒、上色塗油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其具體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白泥和好,反覆摔打後,根據製作者的藝術構思與豐富想像,手捏成型;再用制哨棒在每個泥哨下部留有一個吹氣孔和一個回氣孔,以便能吹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將開哨後的泥哨放入爐窯中燒制;出窯後用水粉顏料描繪紋飾,著色一般以黑底點紅、綠色為主,兼雜黃、白、藍、紫等色,近似當地苗家婦女的刺繡花塊;最後在泥哨上罩以清漆,使之光滑生亮。
泥塑(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

題材作品

苗族泥哨多數作品為動物題材,如:《小狗》《小兔》《臥牛》《小羊羔》《上馬駒》等;黃平苗族泥哨不僅可以單個獨立玩賞,而且還能組成組群,如《鬥雞》《鬥牛》《十二生肖》《四靈》《八駿》等,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十二生肖》;除了動物題材外,還有根據觀賞者的不同審美愛好自由組合成的各種陳設,專供陳設用的泥塑造型包括《苗族古歌》中《蝴蝶媽媽姜央的十二個蛋》和苗族傳說中的神人《伍一》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作為黃平縣一種特有的技藝,苗族泥哨藝人不拘泥原型的機理結構,善於捕捉、提煉動物形象的神態,抓住主要特徵,大膽採用誇張變形、想像寫意的手法,突出動物的特徵部位及神態,強調神似形略,使作品質樸簡練、生動傳神又充滿童趣,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
泥塑(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彩繪裝飾考究,借鑑了當地苗族刺繡、挑花、蠟染等民間藝術的紋樣,是苗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體現,對於傳承苗族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價值。

傳承狀況

在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衝擊下,黃平苗族泥哨的生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黃平縣能製作泥哨的藝人僅有百餘人,部分藝人已改行,傳承發展困難重重,如不及時加以保護,這一不可多得的優秀民間藝術將有失傳和消亡的危險。

傳承人物

王登書,男,苗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泥塑(苗族泥哨),貴州省黃平縣申報。

保護措施

為了讓苗族泥哨得到更好地傳承,1985年黃平文化局與貴州省民眾藝術館聯合舉辦了貴州省首屆民間工藝培訓班。
泥塑(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
1986年起,黃平文化局連續3年舉辦了3期培訓班,培訓黃平縣農村泥哨作者60餘名。
1987年起,黃平縣文化部門在各鄉鎮選拔優秀泥哨藝人,在飛雲崖創設“飛雲崖工藝創作室”,有組織地進行苗族泥哨批量生產,並成立“黃平縣民族民間藝術研究創作室”專門從事苗族泥哨項目的保護、研究和開發。
1989年,黃平文、教兩家聯合舉辦了“全縣中學美術教師互藝培訓班”,重點培訓苗族泥哨技藝。
1990年,黃平少兒藝術活動中心心舉辦了兩期“少兒泥哨培訓班”,培訓苗族泥哨小作者40餘名。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黃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泥塑(苗族泥哨)”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泥塑(苗族泥哨)項目保護單位黃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1982年,吳國清的200餘件苗族泥哨作品入選“貴州民間藝術工藝展覽”赴北京展出,他還被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講學,對苗族泥哨的製作表演和創作經驗進行了介紹。
1983年,吳國清400餘件苗族泥哨作品赴法國展出。
1988年,吳國清幾十件苗族泥哨作品參加了北京《丙寅民間虎展》。
泥塑(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
1990年,22名少兒作者的320件泥哨作品入選第十一屆亞運會少兒造型藝術展覽。
1992年,苗族泥哨參加了海南椰子藝術節與全國鄉鎮企業名優產品展覽。
2011年,黃平苗族泥哨在“我們的節日——百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迎春展示活動”中展出。
黃平苗族泥哨作品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貴州省博物館、貴州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等多家單位收藏。

榮譽表彰

1989年,在“全國民間工藝美術佳品展覽”中,黃平泥哨獲得二等獎。
1991年,吳國清苗族泥哨作品參加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佳品展,並獲得二等獎。
1992年,黃平苗族泥哨被列為貴州省鄉鎮企業名優產品。
2006年,苗族泥哨在“多彩貴州”旅遊商品會中獲得三等獎。

媒體報導

黃平苗族泥哨作品曾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文化報》《貴州日報》《民間文藝》《群文天地》《南風》等刊物刊登。
貴州電視台《貴州新聞》和《晚間新聞》對苗族泥哨做了多次報導,並拍攝了專題片《鄉土情》《貴乜和他的泥哨》。
2006年,貴州電視台在“多彩貴州”欄目專門介紹苗族泥哨以及苗族泥哨藝人吳天合。

國際影響

從事世界民間美術研究的法國專家吉萊姆夫婦專程從法國到黃平舊州拜訪吳國清,並收藏其苗族泥哨作品帶回巴黎展出。
苗族泥哨作品遠銷美國、法國、日本、英國、東南亞等國家。
貴州省原省長王朝文出訪日本時,曾將家鄉特產苗族泥哨贈送給日本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