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落橋不是一座橋,而是架於泝河之上的一組橋,包括石橋三座,坐落於長凝鎮梁營至樂營間。泝河中上游早廢,“波落”亦湮沒於歷史長河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落橋
- 始建:未知
- 位置:梁營至樂營之間
- 造型:無欄無飾
波落橋簡介,歷史記載,波落橋碑記,
波落橋簡介
橋雖不在,灤州知州祁之鑅(hóng)撰《鹹豐五年重修波落橋碑文》卻存留於世。原碑文僅300餘字,開篇即發感慨:“政有興廢,事有修替,是故善作非難善成難,善始非難善終難。”並敘已從樂亭赴灤州任,時值暴雨肆虐,遍地泥水,車馬不行,跋涉維艱之場景。對橋僅記“查城南三十里泝河一道,舊有橋三座,名曰波落,束水歸清河以入于海。嘉慶十九年,經善士李學禮等重修。迄今半就傾圮,武生閻德生好義者也,又復倡率諸生協謀重築,以濟往來。”碑文未記橋之坐落、橋名之由來。規模、結構、用料、式樣等一概未涉,且“束水歸清河以入于海”有誤,實為泝河直接由蠶沙口入海。遍訪泝河故道,求教於近橋村之耆老。耄耋老人們從記事起,波落橋就變為亂石一堆,是孩子們嬉戲、打水仗的好去處。老人們只知父祖輩口頭傳承下來關於波落橋的隻言片語。
歷史記載
三座石橋坐落於梁營至樂營(相距四里)之間,由南往北分別稱大橋、二橋、三橋,分別通往肖莊(去倴城)、後染各莊、殷莊。橋無護欄,規模不大,無雕刻裝飾,大概談不上藝術性。但是,民國26年修《灤縣誌》收修橋碑記五篇,即有《鹹豐五年重修波落橋碑文》,清光緒五年修《永平府志》收修橋碑記四篇,亦有此篇。是碑文精妙絕倫,是石橋空前絕後?均非如此。波落橋無欄無飾,豈能與青龍河橋、七里橋相提並論。史書何以重墨記之,橋之命名源於何處?尋蹤中發現一個線索,揭開了波落橋之謎。
按照老人們的指點,終於在樂營村找到了一截石碑,為碑之中段,約三分之一。經吹拂揩拭,字跡顯露出來,基本可以辨認。殘缺碑文為:……奔騰澎湃而入于海,濤濤乎不可遏……斯橋是賴,故名曰波落,吾不知始於何年……善士李學禮等求助於四十餘村……落橋二座,新修一座……灤州癸酉恩副榜李□□……府盧龍縣學生員閻□□……灤州儒學生員王□□嘉慶十九年歲次甲戌季夏中浣上吉。
從殘碑斷斷續續的文字中,可以知道:鹹豐五年重修波落橋碑文中提到的嘉慶十九年善士李學禮等重修波落橋,此即當時的記事碑。李公重修前,波落為二橋,不知始建於何時。李公重修時新建一橋,波落增為三橋。文稱“……奔騰澎湃而入于海,濤濤乎不可遏……”可見處於泝河上游的梁營至樂營段,當時水急浪高,必然沖刷堤壩,潛藏著危險。“斯橋是賴,故曰波落”。波,波浪;落,降也。阻攔波浪,這橋是依靠,即緩解水勢,減少損失,降低危險。波落橋何以能緩解水勢?蓋橋下降階以緩流,即橋下修出台階似梯田,橋與橋之間高程差較小(平緩)。兩橋形成一次緩流,三橋形成兩次緩流,故曰“波落”。外觀似平淡無奇,水下卻暗藏機關,真乃妙不可言。波落橋亦顯示其事物的兩面性,緩流護堤的同時,自身承擔了水流衝擊,壽命相應縮短。鹹豐五年(1855年)第二次重修至嘉慶十九年(1814年)第一次重修僅41年。第二次重修至坍塌亦僅40餘年。波落橋有此妙處,志書濃墨重彩以記之則順理成章。
波落橋碑記
重修波落橋之碑記,記載了善士李學禮、好義者閻德生之慷慨重義,樂善好施,頌揚了近河40餘村百姓鼎力相助、共襄盛事之美德。知州祁之鑅在碑文最後又發感慨:“余因之有感,政有廢興,事有修替,不難作而難成,不難始而難終。其濟與否?”而今,“波落”已不在,泝河大段已為灤河下游輸水總乾渠,且常乾涸斷流,無沛水以灌良田,可謂物非人非,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