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留寧棘蛙是兩棲類動物。波留寧棘蛙Paa polunini(Smith.1951),本種與布蘭福棘蛙相近。但前者有細的背側摺;體背面和四肢背面具痣粒,背面多為褐色,無斑點,四肢無橫紋。後者無背側褶;體背面和四肢背面有圓疣或膚棱,體背面斑點明顯,四肢具橫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分布,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28~43 mm,雌蛙體長36~53 mm。頭較扁,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吻棱顯;鼓膜圓形,約為眼徑的1/2。背麵皮膚光滑,背側褶很細,至體背後段逐漸消失;兩眼後有一橫膚溝;顳褶粗厚;肛孔下部有大圓疣;體和四肢腹面光滑。前肢不粗壯,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端圓,指基部關節下瘤明顯,掌突3個;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疊,脛長不到體長之半,無跗褶,趾端圓,趾間蹼除第四趾具2/3蹼外,其餘各趾近全蹼,外側跖問半蹼,第五趾外側緣膜僅達趾基部。體背面褐色無斑,有深淺變異,眼問橫膚溝前緣有2個深色點或為橫紋;有的個體沿脊線兩側色淺似寬縱帶,體側黑褐色斑點較多或無,四肢背面無斑紋,股後有網狀深色斑;體和四肢腹面黃白色,咽、胸部有小斑點。雄蛙內側3指具錐狀角質刺;胸側刺團一對,每側有刺9枚左右;具內聲囊。剖視雌蛙腹內有成熟卵,卵徑約4 mm,動物極灰棕色,植物極乳黃色。蝌蚪尾末端鈍圓,唇齒式為Ⅱ:44—4/1+1:Ⅱ。
依據西藏聶拉木3雌性。雌蛙體長37.2~52.0rfffl。頭較扁,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吻棱較顯;頰部略向外倒傾斜,頰面凹入;吻長大於眼徑,鼻孔位吻眼之間;眼間距小於鼻間距;鼓膜明顯,圓形,約為眼徑的1/2;犁骨齒兩團,間距寬;舌卵圓形,後端缺刻小。指寬扁,指端圓,腹面呈球狀;第1指略短於第2指,第2、4指幾等長;指近端關節下瘤明顯;掌突3個,中間的較小,與外側者相連;後肢前伸貼體脛跗關節達眼球中部,左右跟部重疊。趾端與指端同,第4趾之蹼達第3關節下瘤,第3、4、5趾之間蹼的凹陷處與3個趾的第2關節下瘤之連線相平或略超過,其餘各趾之蹼均達趾端;第5趾外側緣膜窄,達趾基部;關節下瘤顯著,無外跖突。背麵皮膚有痣粒,有細的背側褶;顳褶粗厚,在眼后角之問有一條橫凹陷。腹麵皮膚光滑,肛孔下部有大圊疣;無跗褶。生活時顏色變異大,背面多為褐色,一般無深圈1波留寧棘蛙旱,色斑,眼后角橫膚溝前緣有2個探色斑,上唇緣有不規則的斑點;有的個體沿脊中線兩側色淺似寬縱帶;體側黑褐色斑點較多;四肢背面無橫紋;股後有網狀黑褐色斑。體腹面黃白色,咽喉部或胸部有不清晰的小斑點。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3 400 m左右山區的河漫灘泉水坑內。一隻采於5月22日的雌蛙,體長50 mm,腹部豐滿,透過皮膚可見腹內卵粒。剖視該蛙,輸卵管內共有卵94粒。推測該蛙繁殖期可能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
種群狀態
該蛙在中國境內分布區狹窄,屬於次要分布區,其種群數量較少。受脅等級:易危VU。
分布
西藏(聶拉木);國外分布於尼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