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溪》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長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泛溪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長律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泛溪》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長律。
(末敘泛溪回舟也。日瞑返掉,猶之身老息機,故曰出處可齊。夜酌新醪,而忽聽鼓鼙,則歸溪亦非安枕之地矣,此章三段,各八句。)①陸機詩:“出處鮮為諧。”②張正見詩:“新月半輪空。”③嵇康書:“濁醒一杯。”陶潛詩:“漉...
泛溪 《泛溪》是明代詩人袁宏道創作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小筏平如舫,文紗蔽赤欄。只貪下水易,誰識上灘難。蕨粉和為饌,石班鱠作盤。梅天多驟雨,重來晚亦寒。
《泛溪》是詩人袁宏道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小筏平如舫,文紗蔽赤欄。只貪下水易,誰識上灘難。蕨粉和為饌,石班鱠作盤。梅天多驟雨,重來晚亦寒。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湖北省人。萬曆二十年(...
《泛溪紀游》是詩人龐尚鵬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共有江山癖,逍遙且浪遊。秋深正搖落,萬樹風颼颼。一掃黃霧盡,須臾紫氣浮。金輪出東海,移上碧天頭。清光徹林莽,仰見草木稠。溪毛正堪采,蘋藻盡加羞。搴篷廣舒眺,萬象皆...
專注3-15歲青少兒英語教育 西安市雁塔區泛溪英語培訓中心有限公司(簡稱泛溪英語)成立於2020年, 是受雁塔區教育局直接領導的非學歷文化教育培訓機構, 專注3-15歲青少兒英語教育。注重培養學員英語閱讀能力和綜合語用能力。通過獨特的教學...
《泛溪夜回寄道玄上人》是唐代詩人許渾的詩詞之一。詩詞正文 南郭煙光異世間,碧桃紅杏水潺潺。猿來近嶺獼猴散,魚下深潭翡翠閒。猶阻晚風停桂楫,欲乘春月訪松關。幾回策杖終難去,洞口雲歸不見山。作者簡介 許渾(約788—858...
浪淘沙·有約泛溪篷 《浪淘沙·有約泛溪篷》是宋代詩人陳著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有約泛溪篷。游畫圖中。沙鷗引入翠重重。認取抱琴人住處,水淺山濃。一笑兩衰翁。莫惜從容。瓮醅灰芋雪泥菘。直到梅花飛過也,桃李春風。
酬張哭判官泛溪 園林初夏有清香,人意乘閒味愈長。日暖魚跳波面靜,風輕鳥語樹陰涼。野亭飛蓋臨芳草,曲渚回舟帶夕陽。所得平時為郡樂,況多嘉客共銜觴。
《泛溪船至巴東》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一首的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泛溪船至巴東 溪船莫嫌迮,船迮始相宜。兩槳行何駛,重灘過不知。荒村寇相縣,破屋屈平祠。不奈新愁得,啼猿掛冷枝。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
《元旦與天淵長老雪後泛溪》是明代丁鶴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不將柏葉圍爐飲,卻為梅花放棹看。詩在灞橋驢子上,阿師空忍雪山寒。作者簡介 丁鶴年(1335—1424),明回回人。曾祖阿老丁與弟烏馬兒皆元時巨商,家居武昌...
夏夜泛溪至南莊復回湖桑歸 不求奇骨可封侯,但喜枯腸不貯愁。數點殘燈沽酒市,一聲柔櫓采菱舟。元知澤國偏宜夜,已就天公探借秋。歸過三更風露重,紗巾剩覺發颼飀。
《秋月同張伯可吳子往泛溪》是明代高攀龍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不作清溪泛,空令此月孤。寒煙浮欲出,遠嶼淡疑無。日月高鳧鵠,行藏長荻蘆。棲遲何必惡,秋色有吾徒。作者簡介 高攀龍,明常州府無錫人,字雲從,改字存...
炎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yán huī ,釋義是炎熱的陽光。指光輝。出自《公宴》。解釋 亦作“ 炎輝 ”;炎熱的陽光。出處 漢 王粲 《公宴》詩:“涼風撒蒸暑,清雲卻炎暉。” 唐 項斯 《泛溪》詩:“溪船泛數里,便覺少炎...
異舍,讀音為yì shè,漢語詞語,意思是另外住房。出自《墨子·備水》 解釋 (1).另外住房。(2).指鄰居。出處 《墨子·備水》:“先養材士,為異舍食其父母、妻子以為質。”唐 杜甫 《泛溪》詩:“吾村靄暝姿,異舍雞亦...
出處 《詩·邶風·新台》“ 河 水浼浼” 唐 陸德明 釋文:“《韓詩》作‘浘浘’。音尾,雲‘盛貌’。” 唐 元結 《補樂歌·鹹池》:“元化浘浘兮,孰知其然?” 清 劉獻廷 《泛溪》詩:“白石何粼粼,清流自浘浘。”
《入若邪溪》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南朝詩人王籍所作的一首詩。是一首寓情於景的詩,詩中借描寫泛溪景象,寓久客思歸之念。作品原文 入若邪溪詩① 艅艎⑵何泛泛⑶, 空⑷水⑸共悠悠。陰霞⑹生遠岫⑺, 陽景⑻逐回流⑼。蟬噪⑽林...
和楊元明雪中見贈 為別多年不記旬,雪中聞到喜難陳。尚稽良會心如渴,頻展新詩手欲皴。和寡莫追歌郢客,興來還愧泛溪人。要須早了官中事,趁取元宵作好春。
罟弋 罟弋,讀音gǔ yì,漢語詞語,意思為捕魚捉鳥的工具。解釋 捕魚捉鳥的工具 。出處 唐·杜甫《泛溪》詩:“兒童戲左右,罟弋畢提攜。” 仇兆鰲 註:“罟以取魚,弋以取鳥。”
花舫,漢語辭彙,意思是畫舫,裝飾華美的遊船。解釋 畫舫。裝飾華美的遊船。出處 唐 白居易 《晚起》詩:“閒上籃輿乘興出,醉回花舫信風行。” 唐 朱慶餘 《泛溪》詩:“曲渚回花舫,生衣臥向風。”《宋史·太祖紀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