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蹟
Buddhist Monuments in the Horyu-ji Area
入選時間:1993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v)(vi)
地理位置:N34 37 00 E135 43 60
遺產面積 : 15.3 ha
緩衝區面積: 571 ha
遺產編號:660
遺產描述 法隆寺 地區的佛教古蹟位於日本
本州 的
奈良縣 ,占地面積約187000平方米,是聖德太子于飛鳥時代建造的木造寺廟,現在是
日本佛教 聖德宗的本山,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築形式。法隆寺是成功吸收絲綢之路文化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是木質建築的傑作。法隆寺全名為法隆學問寺,別名斑鳩寺,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根據先帝用明天皇的遺命與聖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建築設計受中國南北朝建築的影響,其建築樣式是所謂“飛鳥樣式”的代表,寺內有40多座建築物,保存著數百件7~8世紀的藝術精品。此外,聖德太子也在此地區興建了許多寺廟。這些木造建築物記錄了日本接受佛教的歷史,以及佛教由中國傳入的過程。
遴選依據標準(i) : 代表了人類創造精神的傑作。
遴選依據標準(ii) :通過建築或技術、有紀念意義的藝術品、城市規劃或景觀設計,展現了在一段時期內或在一個文化區域中進行的有重要意義的人文價值的交流。
遴選依據標準(iii)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
遴選依據標準(vi) :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繫。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在奈良縣的法隆寺地區,約有48座佛教建築,其中有一些建於公元7世紀末至8世紀初,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這些木結構建築傑作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它們展現了中國佛教建築與日本文化的藝術融合歷史,還在於它們標誌著宗教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因為修建這些建築的時候正是中國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時期。
遺產概況 法隆寺位於日本本州的奈良縣,占地面積約187000平方米,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築形式,是木質建築的傑作。奈良是日本歷史名城,奈良縣首府,位於本州島中西部的奈良盆地。奈良古稱大和國,是日本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日本政權於公元694年建都於奈良東南的騰原京,710年遷都平城(今奈良市西),稱平城京。與中國隋朝、唐朝文化使節往來頻繁,先後派出遣隋使、遣唐使達19次之多。平城京的建築式樣和街道布局模仿中國唐都長安。日本的佛教文化在此萌芽,784年首都北遷至長岡京,奈良逐漸衰落。公元12世紀部份市街被燒毀,13世紀修復。
奈良著名的寺院有法隆寺、東大寺、唐招提寺、藥師寺和興福寺等。法隆寺位於奈良縣駒郡斑鳩町,全名為法隆學問寺,又稱斑鳩寺,屬法相宗,有東西兩院;西院始建於飛鳥時代推古女皇十六年(607),推古天皇根據先帝用明天皇的遺命與聖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建築設計受中國南北朝建築的影響,寺內有40多座建築物,保存著數百件7~8世紀的藝術精品。法隆寺於670年被燒毀,後重建;東院建於天平十一年(739)。寺中保留了從奈良到鎌倉、江戶等各個時期的建築物,素有日本古建築文化寶庫之譽。
修建歷史 法隆寺位於奈良縣駒郡斑鳩町,又稱斑鳩寺,屬法相宗,分為東西兩院:
西院 始建於飛鳥時代推古女皇十六年(607)。推古天皇九年(601年),聖德太子在斑鳩地區建立斑鳩宮,在其附近建立了法隆寺。金堂“東間”內安置的銅造藥師如來坐像(國寶)的光背銘記有如下的記述:“用明天皇為祈禱自己病癒而起誓建立伽藍,但是用明天皇不久之後去世,繼承其遺志的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在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完成了佛像和寺院的建立”。據記載法隆寺在670年被燒毀,後重建。保存了金堂、五重塔,西院寺中用木刻版壓成花紋的土牆大道,是法隆寺的特色,五重塔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塔。西院以金堂(佛殿)和塔為中心,南為中門,北為平安時代所建的大講堂;講堂前兩側是同時代的鐘樓和建於奈良時代的經藏,塔和金殿周圍有迴廊,形成凸字形廊院,廊院外有僧房、“綱封藏”(寶物庫)和食堂等。金堂、塔、中門和迴廊保持著飛鳥時代的特徵,柱子兩端作明顯的梭形卷殺,雲形斗和雲形拱,櫨斗下有斗托(四斗)等,可以看出受到中國南北朝時代建築的影響。與奈良時代受中國唐代影響的風格顯然不同。
但是,正史“日本書紀”上雖然載有其後的670年火災的紀錄,關於法隆寺創建卻沒有任何的記述。另外相傳是百濟工匠把來自中國的佛塔和木結構傳到日本,並修建了法隆寺。從寺內佛像的樣式及鑄造技法上推測,實際的製作年代應該是7世紀後半葉 。當時(607年),日本是否存在藥師如來信仰存在疑問,銘文中的用語也存在疑點。由此推斷,造像並非銘文所記607年鑄造。另外,金堂中央安置著記有“623年止利為聖德太子求冥福所造”等內容的光背銘的釋迦三尊像,比這更為古老的藥師如來像卻沒有被安置為主佛,而是在“東間”被設為側侍佛也不合常理。
東院 建於天平十一年(739),建有夢殿等,西院伽藍是世界上最古的木構建築群,東院後面的中宮寺珍藏著一尊木刻彌勒佛像,是奈良雕刻的登峰造極之作。法隆寺是佛教傳入日本時修建的最早的一批寺院之一,成為其後日本佛教興盛的基礎,是眾多日本佛教徒的朝聖之地。寺中保留了從奈良到鎌倉、江戶等各個時期的建築物,素有日本古建築文化寶庫之譽。東院以八角形平面的夢殿(即觀音殿)為中心,環以迴廊,前有南門和禮堂,北有收藏聖德太子遺物的寶藏(後稱舍利殿、繪殿),再北是相當於講堂的傳法堂。法隆寺金堂原繪有以淨土圖和菩薩像為主體的壁畫,於1949失火損壞,1966—1968年日本畫家據模本將壁畫修復,並重新裝飾於金堂中。
東大寺 東大寺為日本華嚴宗本山,位於奈良市雜司町。因其建築、雕塑和藏品是日本歷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遺物,而在日本美術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東大寺是天平十三年(741)由聖武天皇下詔仿中國寺院建築結構興建的,1180年和1567年兩次毀於兵火,幾經重修。東大寺寺域寬廣,大小殿堂錯落其間。中心的大佛殿為1709年重建,面寬57米,進深51米,高46米,為世界最大、最高的木構大殿,殿中供奉有749年鑄造的毗盧遮那佛鍍金銅像,高16.21米,重452噸。三月堂正殿安置著夾紵不空羂索觀音像,造型柔和豐滿,寶冠上鑲嵌著三萬粒寶石,十分華美壯觀。位於東大寺北隅的正倉院建於天平年間早期,珍藏有聖武天丘生前的股飾、日常用具及756年光明皇后的《東大寺獻物帳》一卷,還有東大寺與大佛開光作佛事時的衣物、武器、樂器、伎樂面和當時的文書、繪畫等。
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位於奈良市五町。由中國高僧鑒真和尚(688—763)創建,成為日本律宗本山,14世紀初期達到規模,後幾受震災,進入江戶時代,將全寺修葺一新。寺院體現了中國盛唐建築風貌,成為日本國寶。金堂是唐招提寺主殿,建於鑒真圓寂後,為奈良時代唯一尚存的金堂。
七圓柱並列支撐著三端向上的斗拱,顯示出獨特的美。唐招提寺有奈良時代或平安初期的雕塑群像,在日本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雕塑採用了木芯、夾紵和敷彩等方法製成。放置於御影堂的鑒真和尚敷彩夾貯像形象逼真。另有描繪鑒真東渡故事的長卷畫,稱《東征傳繪卷》,作於鎌倉時代後期,此外還有金龜舍利塔等名貴工藝品。日本現代畫家東山魁夷為御影堂繪製了《雲影》《濤聲》和《黃山曉雲》等障屏畫,更增添了唐招提寺之美。
歷史地位 法隆寺是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時修建的最早的一批寺院之一,成為其後日本佛教興盛的基礎,是眾多日本佛教徒的朝聖之地。法隆寺在伽藍配置上,可以稱得上創造出了日本獨自的新的美學意識。法隆寺地區佛界古蹟,被普遍認為是日本文化和宗教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建築展示了從早期到現在的日本佛教歷史,展現了中國佛教建築與日本文化藝術融合的歷史。
世界遺產 法隆寺及其它一連串的佛寺,在明治時代初期的廢佛毀釋運動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但後來政府的政策改變,包括法隆寺金堂、五重塔等的建築物在1987年的古社寺保存法之下,被指定為國家指定文化財。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日本政府在1950年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其制定的契機即是法隆寺金堂火災所造成的文物損失。在此法的保護下,這些佛寺被登錄為國寶及重要文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