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起寺
- 所在地:江蘇連雲港
- 占地面積:150畝
- 始建時間:漢代
- 被毀時間:1938年
- 重建時間:2006年
- 地址:連雲區宿城鄉大竹園村
介紹,歷史淵源,曙祥法師,
介紹
法起寺現已建成山門、齋堂院落一座、禪堂及客房院落一座,圓通殿已經於2011年1月16日封頂。本寺已經建成的基礎設施能夠初步滿足信眾的修學與生活需求。其他的主體建築將在後續的建設當中完成,計有:大雄寶殿、藥師殿、上客堂、藏經樓等,尚需十方大眾踴躍布施,共襄盛舉,以一時一世之力,成千秋萬世之功。
歷史淵源
宿城法起寺,位於連雲港市境內的雲台山,自古就榮列為“海內四大名靈”之一,166座青峰峻巒環沿羅列。山間廟宇眾多,歷經千載佛燈不息。東有鎮海寺、中有三元宮、西有海州“九庵十八廟”,但名氣最大的還是被譽為“淮海第一叢林”的宿城法起寺。
法起寺,又名法溪寺,亦名鷲峰寺,因取“佛法起源”之意而命名。寺院始建於漢代,如從“楚王崇佛”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創建之初,西域康居國僧人在此翻譯經典、弘法布道。東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康居神僧會尊者(康僧會)來此掛錫,並留“飲泉留仙”石刻為記。康僧會成為法起寺歷史上第一位過化高僧。
宋元以降,法起寺最為興盛。明代名儒顧乾在其《雲台山三十六景———山寺晨鐘》中寫道:“法起寺在宿城山中,自漢創建,叢林極盛。晨鐘暮鼓,清音遠聞,為清修勝地”,並有詩為贊:“古寺晨鐘起,朝來次第鳴;數聲殘月落,一徑好風清;過澗游魚聽,徑林宿鳥驚,寥寥萬籟靜,入耳動遐情”。
清代法起寺的規模達24進院落,僧眾達300多人,建有大殿、中殿、天王殿、淨土閣、彌勒殿、藏經樓、法堂、方丈、祖堂、倉庫及寮房200餘間,香火鼎盛,聲名遠播,成為蘇北、魯南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四方信眾自陸路與水路爭相前來,並為之形成了一條“燒香河”,河名沿用至今。
法起寺之所以成為佛教名剎的原因之一,還因為早在宋元時代就確立了曹洞正宗的傳承體系。曹洞宗為禪宗的五個宗派之一,講求“佛在性中”。到清嘉慶年間,曹洞法脈已在法起寺傳至第35世,素有“寺風正派,不二法門,有德者居之”之說。
在近1900年的歷史進程中,法起寺還為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起到了獨特的促進作用。日本高僧圓仁和尚曾在這裡留下足跡;新羅人更是將法起寺所在地———宿城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在此發軔。令人稱奇的是如今日本奈良也有一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法起寺,寺內有24米高的日本最古老的三重塔,群閣簇擁,塔影婆娑,令人仰止。
宿城法起寺還是“佛從海上來”的有力佐證,可以說它和海州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共同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佛教另一條傳入路徑。已故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曾對此有詩讚曰:“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像,及見流沙白馬來。”
令人扼腕的是,法起寺這座千年古剎在抗日戰爭時期卻毀於日寇飛機所扔的炸彈。
曙祥法師
曙祥法師(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