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法華寺西亭夜飲賦詩序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柳河東集》
- 文學體裁:序
- 作者:柳宗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法華寺⑴西亭夜飲賦詩序
余既謫⑵永州,以法華浮圖之西臨陂地丘陵,大江連山,其高可以上,其遠可以望,遂⑶伐木為亭,以臨風雨,觀物初,而游乎顥氣⑷之始。間歲,元克己⑸由柱下史亦謫焉而來。無幾何,以文從余者多萃焉。是夜⑹,會茲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會以貽⑺於後,鹹命為詩,而授余序。
昔趙孟至於鄭,賦七子以觀鄭志⑻,克己其慕⑼趙者歟?卜子夏⑽為《詩序》,使後世知風雅⑾之道,余其慕卜者歟?試使斯文也而傳於世,庶⑿乎其近於古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法華寺:今在永州。
⑵謫(zhé):貶謫。
⑶遂:於是。
⑷顥(hào)氣:山間的雲霧之氣。
⑸元克己:唐代柳宗元的好友,四川人(待考證)。
⑹是夜:有一天晚上。
⑺貽(yí):遺留。
⑻昔趙孟至於鄭,賦七子以觀鄭志:《左傳》襄二十七年:鄭伯享趙孟於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子太叔、二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
⑼慕:追慕。
⑽卜子夏: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
⑾風雅:《詩經》中的組成部分,這裡指的是作詩。
⑿庶(shù):最終。
白話譯文
我被貶謫到了永州,住在法華寺的西方,那裡有池塘和山丘,大江和高山緊密相連著,那裡,可以登高望遠,因為這個原因,就在那裡開始伐取樹木建造亭子,以此來沐浴風雨,欣賞萬物,讓自己的思想在山間景色中遊蕩。幾年之後,元克已從柱下史的職位被貶謫到了永州。不多時,因為文章和我在一起的人就越來越多了。有一天晚上,我們有八個人在這裡聚會,當時每個人都喝醉了。克己有記錄下這次聚會的想法,以此給後人留下,讓我們都要賦詩,由我來作序。
從前趙孟來到鄭國,就曾經讓七子作賦,以此來探知他們七個人的志向,莫非克己是在效仿趙孟嗎?子夏作《詩序》,後代的人由此了解到了風雅之道,莫非我這樣做是在效仿卜子夏嗎?如果這篇序文真的能夠在世上流傳下去,那我就真的和古人很相近了。
創作背景
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與好友元克已等七位“天涯淪落人”在法華寺西亭夜飲,酒酣耳熱之際,克己“鹹命為詩”,好友們口吐珠璣,落墨成韻;柳宗元亦賦詩一首,且受命為序。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序共分兩段。第一段敘述西亭夜飲賦詩作序的緣起,第二段抒發由賦詩作序所引出的聯想與希求前者偏重於記事,後者偏重於述懷,二者以賦詩與作序為其聯繫紐帶。
記事部分先從西亭交待起,描述西亭的地理位置和觀景功用。西亭臨水面山,既可登高,又能望遠。因而作者在謫居永州之後,便選擇此處修築了西亭,以便朝夕登臨賞玩風雨之景,觀察萬物萌發之象,領受天地間那潔白清鮮的初始之氣。這裡雖屬記事,但也可以見出作者的志趣與追求來。孟軻在《孟子·公孫丑上》曾說他“善養吾浩然之氣”,並說這種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又說這種氣乃“集義所生”,必須“配義與道”,否則,“行有不慊於心”,即做了有愧於心的事,那么,這種氣就要“餒也也就是疲軟了。柳氏在這裡所說的游乎“顥氣”,同孟子的善養“浩然之氣”似有相通之處,即同屬儒家的一種修養功夫。
接下去漸次步入正題。敘述好友元克已於西亭修完的第二年,也從柱下史任上貶謫到永州來。過了不久,作者的文友也大多萃聚於此地。再下去,才與文題相扣。記敘元和四年(809年)的某個夜晚,有八位好友齊集於西亭之上,歡聚飲宴。既醉之後,元克已想要把今晚的歡會記述下來,以留傳於後世,便倡議大家乘興賦詩,並且讓作者命筆作序。這段文字記述文友相聚賦詩作序始末,由遠及近,有因有果,僅僅百餘字就把文題中所涉及的物事與人事交待得清清楚楚,可謂言簡而意明,文約而事顯。
述懷部分,則從眼前的文友活動憶及兩位古人的同類活動;再從古人的“觀鄭志”和“為詩序”,歸結到今天作者命筆作序的希求。柳宗元認為,由於子夏寫了《詩序》,才使後世得以知曉《詩經》中的風雅要義。這裡,作者又設問:“我今天為西亭賦詩作序,也是由於仰慕子夏的緣故吧?”作者雖然連設兩問,均未作答,僅在文末以一語結之:如果他的這篇序文能夠傳諸後世,那么差不多也就近乎古人的所作所為了。這裡,十分巧妙而又明顯地表述了作者的希求,即以自己的文章去發揮宏揚儒學之道。作者行文至此,可謂事明志顯,於是便戛然止筆,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餘地。
名家點評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遊記多有寄託,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東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