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獻仙音·虛閣籠寒

《法曲獻仙音·虛閣籠寒》是南宋文學家姜夔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登高臨遠,抒寫了作者久客思鄉之愁,懷古傷今之情。起三句賦閣邊清幽的環境,“樹隔”三句寫遠處湖山秋光,以客愁收結。下片承上寫久客末歸,年光虛擲之感。“淡妝人”以下,轉出懷古幽思,寫林逋實寫自己,兩皆身世清寂。末以沙邊煙雨點染愁恨收結。用筆清勁,頓宕有致,意象生新而鮮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法曲獻仙音·虛閣籠寒
  • 作者姜夔
  • 創作年代:南宋
  • 出處:《白石道人歌曲》
  • 作品題材: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法曲獻仙音 
張彥功官舍在鐵冶嶺上,即昔之教坊使宅。高齋下瞰湖山,光景奇絕。予數過之,為賦此。
虛閣籠寒,小簾通月,暮色偏憐高處。樹隔離宮,水平馳道,湖山盡入尊俎。奈楚客,淹留久,砧聲帶愁去。
屢回顧,過秋風未成歸計。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喚起淡妝人,問逋仙今在何許?象筆鸞箋,甚而今、不道秀句。怕平生幽恨,化作沙邊煙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法曲獻仙音:詞牌名,又名“獻仙音”“法曲第二”“越女鏡心”。雙調九十二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九句五仄韻。另有雙調九十二字,前段八句三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雙調九十一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九句四仄韻等變體。
2.張彥功:劉過《龍洲詞》有贈張彥功《賀新郎》詞,其生平不詳。鐵冶嶺:在杭州雲居山下。
3.虛閣籠寒,小簾通月,暮色偏憐高處:空蕩的閣樓為寒氣所籠罩,月光透進帘子,高樓之上的夜色更顯可愛。
4.離宮:行宮,皇帝出行之都。
5.水平馳道:在寬闊的大道邊可見湖水平整地延伸。馳道,特指天子所行之道。
6.湖山盡人尊俎(zǔ):指在宴飲之時,四周美麗山色盡收眼底。尊俎,指宴會。尊,古代酒器。俎,古代祭祀或宴會上用來盛放物品的禮器。
7.楚客:漂泊在外的人。
8.砧聲:搗衣的聲音。
9.淡妝人:指梅花。
10.逋仙:即北宋文人林逋,以寫梅著稱。
11.象筆鸞箋(jiān):象牙製成的筆和印有鸞鳥的紙,指精美的紙筆。秀句:秀麗的詩句。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空曠的樓閣為寒氣所籠罩,皎潔的月光透過精細的帘子射入閣內,這高高的鐵冶嶺上,暮色十分迷人。聚景園前阻隔著一片樹林,旁邊湖水蕩漾,水面幾與岸邊的車馬大道相平,宴飲時縱目騁望,山光水色一覽無遺、盡收眼底。奈何我這飄零之人,在此逗留已久,聽到砧衣聲,竟引發了我無限的鄉思旅愁,愁思和著這砧衣聲一起傳向了遠方。
屢屢回望家鄉,只見秋風又起而歸去仍遙遙無期。誰會顧念我又一次楓葉在冷風中飄落時的心情呢。想喚起宛如淡妝美人的梅花,問一下早已仙去的林逋今在何處。如今有精美的毛筆,印花的紙箋,為什麼卻寫不出秀麗的詩句。恐怕這一生所飽嘗的人問幽恨,會化作沙邊的煙雨那樣蒼茫無際。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是詞人秋日過杭州鐵冶嶺張彥功官舍時的紀游抒感之作,詞人登高望遠,感傷於自己的飄泊生涯,而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分為上下兩片,上片主要描繪的是樓頭觀景;下片由上片收拍生髮,主要寫思鄉情懷。
上片:“虛閣籠寒,小簾通月,暮色偏憐高處。”開篇三句寫出了樓閣的位置,突出了張彥功官舍所處地勢之高,同時,點明了登臨的時間。“樹隔離宮,水平馳道,湖山盡人尊俎。”此指杭州清波門外的聚景園,孝宗晚年曾居於此。馳道:古代御駕馳走車馬之道,後亦泛指通衢大街。這幾句寫登高眺望所見之湖光山色,正如詞序所云:“高齋下瞰湖山,光景奇絕。”“奈楚客,淹留久,砧聲帶愁去。”古代婦女用砧杵整洗寒衣以寄征夫,何遜《贈族人秣陵兄弟》詩:“蕭索高秋暮,砧杵鳴四鄰。”歇拍這三句由景及情,引出了詞人的懷遠思家之情。詞人故居鄱陽,古屬楚地,故自稱“楚客”。
下片:“屢回顧,過秋風未成歸計。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過秋風”句:《晉書·張翰列傳》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純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句意為:屢屢回望家鄉,只見秋風又起而歸去仍遙遙無期。誰會顧念我又一次楓葉在冷風中飄落時的心情呢。換頭三句用張翰之典,道出了詞人懷歸的迫切心情。由“重見”二字,可見詞人旅居他鄉已經不止一年,其思家之甚,可想而知。“喚起淡妝人,問逋仙今在何許。”淡妝人,語出楊萬里《梅花》詩:“月波成霧霧成霜,借與南枝作淡妝。”逋仙指林逋。林逋為宋初詩人,隱居於西湖孤山,以種梅養鶴為樂,人稱其“梅妻鶴子”,終生不仕。這裡曾是高人林逋種梅詠梅之處,林逋“吟魂常恨負芳時,為見梅花輒入詩”,以善詠梅享譽文壇,故而詞人在縱覽當地風光時,自然免不了要緬懷這位前賢,從中也流露出對那種恬淡閒適生活的嚮往。“象筆鸞箋,甚而今,不道秀句。”這二句既表達了對林逋的遠離人世的悲悼,也表明了自己思鄉心切,心緒不佳,故而詩興不濃,難成秀句。“怕平生幽恨,化作沙邊煙雨。”末二句直敘欲“喚逋仙”的目的,結束全詞。正所謂幽恨愈深愈不知應當如何渲泄吐露。林逋一生高臥山林,而詞人一生則漂泊羈旅,二人的人格風度有很多相近相通之處,也難怪詞人會即景生髮,引逋仙為同調,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了。
全詞筆觸深婉,意境淒涼,融寫景抒情為一體。情由景生,景移情換,含蓄婉轉地表達了詞人的身世漂泊之感,是詞人羈旅天涯的流浪生活的真實寫照。

名家點評

南宋詞人周密《絕妙好詞》: 此詞寫作者登高臨遠,感傷自己身世飄零,淹留不歸。首三句寫出張彥功官舍地處甚高,樓閣空曠,輕寒暮色包籠,明月入簾。“樹隔”以下三句,寫登樓遠望,湖山勝景皆入眼底,來作小伙之伴。接下三句,由景及情,引出懷遠思家之情。作者故家鄱陽,古屬楚地,故自稱楚客。過片見歸心已久而難行成,以下皆觸景生情。欲喚逋仙,為的是“怕平生幽恨,化作沙邊煙雨”,作者鋪敘展衍,將“半成歸計”的感嘆寫得既直又婉。

作者簡介

姜夔(kuí) (1154-1221),南宋詞人、音樂家。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少隨父宦遊漢陽。父死,流寓湘、鄂間。詩人蕭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來於蘇、杭一帶。與張鎡、范成大交往甚密。終生不第,卒於杭州。工詩,尤以詞稱。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圖》。詞集中多自度曲,並存有工尺旁譜十七首。其詞清空峻拔,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詩說》、《白石道人歌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