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法律·政治與學術:劉作翔法學文選(2014-2019)》收錄了劉作翔教授2014年至2019年發表的學術論文、隨筆、訪談等,是繼作者《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思想的碎片——劉作翔法學言論選》(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記錄一劉作翔法學演講選》(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思想的碰撞——劉作翔法學演講與對話選》(方誌出版社2014年出版)、《
權利與規範理論——劉作翔法學文章與讀書筆記選》(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之後出版的第六部法學學術文選著作,組成“劉作翔法學文選六部曲”。這“六部曲”連同作者的兩部學術專著《
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
權利衝突:案例、理論與解決機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出版),基本上反映了作者三十多年的學術概況、學術生涯和走過的學術道路。
作者簡介
劉作翔:甘肅平涼人,法學博士。
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學者特聘教授、法治與人權研究所所長、
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上海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哲學與法政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顧問、中國法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獲人事部“1996年度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七部委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層次人選等稱號。2004年被中組部確定為“中央聯繫專家”。2004年入選首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家”。2017年被《今日中國》雜誌社評為“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百位法學家”。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吉林大學)首批訪問講座教授。
西北政法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法理學、法社會學、法律文化理論、民主法治理論、法學發展等。
從1985年至今,在《
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求是》雜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表論文和文章三百五十餘篇,有六十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出版個人學術著作十部,代表作有《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權利衝突:案例、理論與解決機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出版)、《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劉作翔法學言論選》(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記錄——劉作翔法學演講選》(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思想的碰撞——劉作翔法學演講與對話選》(方誌出版社2014年出版)、《權利與規範理論——劉作翔法學文章與讀書筆記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法治的路徑——項目研究報告(2001—2006)》(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材《法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後論叢》第一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主編、參編其他著作、教材、辭書、論文集等一百一十多部。獲各級、各類學術獎三十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十多項。
圖書目錄
學術論文
當代中國的規範體系:理論與制度結構 3
權利平等的觀念、制度與實現 37
論“黨紀與國法不能混同” 57
論重大改革於法有據:改革與法治的良性互動——以相關數據和案例為切入點 60
法治思維如何形成——以幾個典型案例為分析對象 77
中國案例指導制度的最新進展及其問題 95
案例指導制度:“人民民眾”都關心些什麼——關於指導性案例的問與答 111
案例研究的作用及價值 133
司法中彌補法律漏洞的途徑及其方法 140
患者權益保護的法理基礎與制度保障 159
關於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幾點思考——“新法治十六字方針”對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意義 175
“楓橋經驗”研究斷想 185
“法源”的誤用——關於法律淵源的理論思辯 196
學術隨筆
研究“法律與政治”關係的兩個視角:內在視角與外在視角 221
幸福是法律的最高價值目標——從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重新思考法律的價值 224
對“法不禁止便自由”的反思——關於公民行為自由的界限以及其他社會規範的作用 228
把規範性檔案納入審查範圍 231
建設法治體系 實現法治國家 235
建立“標準”是法治的一項緊迫任務 238
每一種規範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作用 241
民間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243
宗教文化、宗教權利、宗教法 249
在民法典中應確立法律、政策、習慣三位階規範淵源結構 255
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範圍、差異及其解決 261
法律人才培養應作分類化研究——關於建設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的幾點思考 264
法官業績考核面臨的兩難境地 268
法院信息化建設與司法公開 273
從司法的屬性和特點入手認識司法規律 280
讓指導性案例走進司法活動 286
跨行政區法院是不是新的法院類型 289
實踐效果是檢驗綜合執法改革的主要標準 294
權利與規範理論的永久魅力 318
求知與求真 320
法學家的責任:為法治而努力 324
我眼中的學術評價 327
對學術研究而言,創新是永遠不變的真理——談談學術研究的體會 330
正確看待學術研究的超前性 336
實踐是滋養中國法學的生命之泉 339
學術訪談
鍛鑄政體的法理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劉作翔教授學術訪談錄 343
體育規範體系的構建——劉作翔教授學術訪談 368
沒有法治文化,難言依法治國——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作翔 380
關於“新法治十六字方針”的六大答問 386
規則意識缺失,癥結在哪裡 392
道德評價泛化 法治意識缺失 397
法與情、理關係辨識 408
大義滅親,賞金該不該領? 419
“案例”指導審判 現隱性難題 421
庭審微博直播,打開天窗說亮話 424
線上庭審直播:考驗硬體挑戰法官素質 430
深化改革與推進法治良性互動 434
運用法治思維化解矛盾 437
附錄(含書評)
法律的文化關照——讀《法律文化論》雜感/謝暉 443
法學的巨觀新思維——評《法律文化理論》/王蘭萍 453
兩部“追求思想和創造思想”之佳作——評劉作翔教授《思想的碎片》及《思想的記錄》/冼志勇 461
文化衝突:法社會學的根基——讀《法律文化理論》有感/賈朋舉 466
追逐思想的足履——讀《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有感/賈朋舉 471
徘徊在法律與社會之間——讀劉作翔教授法學著作有感/賈朋舉 476
《當代中國法學名家》一書中的“劉作翔”介紹 480
劉作翔教授作品(1985—2019) 499
後記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