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談話記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談話記》是張君勱所著作品,出自於《張君勱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談話記
  • 作者:張君勱
  • 作品出處:張君勱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嗚呼!康德以來之哲學家,其推倒眾說,獨辟徑蹊者,柏格森殆一人而已。昔之哲學家之根本義,曰常,曰不變,而柏氏之根本義則曰變曰動。昔之哲學家曰:“先有物而後有變有動。”而柏氏則曰:“先有變有動而後有物。”惟先物而後變動焉,故以物為元始的,而變動為後起的。惟先變動而後物焉,故以動為元始的,而物為後起的。昔之學者曰:“時間者,年月日時分秒而已。”柏氏曰:“此年月日時分秒,乃數學的時間也,空間化之時間也。吾之所謂真時間(La Durée),則過去、現在、未來三者相繼續,屬之自覺性(Consciousness)與實生活中,故非數字所得而表現。”昔之哲學家但知有物,而不知物之原起。柏氏曰:“天下無所謂物,但有行為而已。物者即一時的行為也(There are no things,but only actions;things are only our eventual actions)。”由人類行為施其力於空間,而此行為之線路,反映於吾人眼中,則為物之面之邊。昔之哲學家曰:“求真理之具曰官覺,曰概念,曰判斷。”柏氏曰:“世界之元始的實在曰變動。故官覺、概念、判斷三者,不過此變動之片段的照相。是由知識之選擇而來,其本體不若是焉。”此所舉者,僅其寥寥數點。其他燦爛繽紛,使吾忽而驚疑,忽而神往者,尚不可以數計。嗚呼!康德以來一人而已!宰平之來歐,其見面第一語曰:“此來大事,則見柏格森、倭伊鏗兩人而已。”當其初抵巴黎,吾為之投書柏氏,久不得覆,宰平惘惘若失,若甚恐不遂所願者。及得覆,吾適離法,而宰平亦去游比、荷、德、奧、英各國,方其至德,又過於耶納,為介於倭氏,長譚四五次,臨去之日,再三要約,曰五月終且由歐而美,望君屆時在法相候,求見柏氏一面。余以宰平之意誠而心切,特於其行前返法,向柏氏重申前請,柏氏慨然承諾。以五月二十六日訪之於其宅中,譚約一小時之久。凡所問答,皆吾與宰平平日讀柏氏書而心中所懷疑不敢決者。乃為之一一筆記,且述其緣起,以公諸海內愛柏氏哲學者。使讀此文者,以為一代大師口頭指點之語,有足與原書相發明者。則吾與宰平之登門請益為不虛矣。
初見時森先提北京講學社希望前往之意甚切,問何時可定行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張君勱(Carsun Chang,1887-1969),本名張嘉森,字君勱,又字士林,號立齋,祖籍江蘇寶山(今屬上海),是近現代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多重面向的重要人物:他畢生追求民主,更因在《中華民國憲法》的起草和創製中的關鍵作用而被尊為“中華民國憲法之父”;他在五四後期肇端科玄論戰,首倡“新宋學之復活”,晚年致力於儒家思想復興的撰著和宣揚,被公認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還是20世紀中國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最重要的理論代表人物,1930年代“國家社會黨”、1940年代“民主社會黨”的黨魁,“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的首要發起人,國共之間所謂“中間力量”(“第三種力量”、“第三勢力”)的領袖人物。編者簡介:翁賀凱,1975年生,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現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政治思想史》(季刊)編委,主要著譯有《現代中國的自由民族主義:張君勱民族建國思想評傳》(專著,法律出版社,2010)、《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譯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