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九江謁壺天遁叟琴心樓一首》是清末近現代初詩人陳三立創作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泊九江謁壺天遁叟琴心樓一首
- 作者:陳三立
- 創作年代:清末近現代初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落船九江捩眼窺,江堤綠盡萬柳荑。
水昏日愴拂衣履,走謁遁叟東城陴。
菜畦竹徑覿深靜,廟樹益皎煙雨姿。
廬峰照我立戶牖,似笑此客忘為誰。
翁聞出看掖再拜,海內父執存光儀。
太古襟期即彷佛,爾時意興猶淋漓。
玄言妙諦百無礙,獨及二男顰兩眉。
鼎也一官系荒徼,既服轅軛思騰馳。
豫乎進退不自揆,躬率子弟學四夷。
彼皆顛倒殉濁世,與翁所契殊參差。
拄杖掛壁虛室白,側飫緒論還餘悲。
翁復導引攬亭囿,茶株梨瓣紛葳蕤。
琴心樓頭滿花氣,飄浮幾硯薰尊彝。
櫻桃幾樹護絲網,務絕銜啄遮鶯鸝。
維翁醇德齏萬物,亦用機智完恩私。
大江掀波牆櫓動,行別翁去翻龍旗。
翁但趺坐息以踵,安問擾擾蟲蟻為。
作者簡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為之一變,成為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