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護村遺址

泉護村遺址

泉護村遺址位於陝西省華縣柳枝鎮泉護村、安堡村,為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遺址。

遺址中發現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廟,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發現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屬於東西兩個同時並存的墓區,每區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個縱行。除一部分單人墓外,28座是同時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頭向西。居址位於泉護村,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兩種。半地穴式為方形圓角,地穴式口部橢圓形。陶窯為橫穴式,2、3座為一組。

泉護村遺址面積大,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已成為研究仰韶文化、探討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結構的代表性範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護村遺址
  • 所屬: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
  • 地點:陝西省華縣城東柳枝鎮
  • 時間:1958~1959年
簡介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華縣城東柳枝鎮附近,地處華山腳下,渭河南岸。1958~1959年黃河水庫考古隊陝西隊華縣分隊兩次進行發掘。泉護村遺址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主要內容,是該類型一處頗具代表性的遺址;同時,還提供了該類型發展去向的重要物證。泉護村廟底溝類型(即泉護村一期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包含繪有兩種花卉圖案、一種鳥形圖案的彩陶盆(缽),並有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蘆小口平底瓶和砂陶罐。 5種陶器特徵鮮明,從早到晚發展的連續性清楚,階段性明顯,可分為3個階段,經過了“成熟、轉折、退化”的全過程。在該類型遺存中,發現有半地穴式方形房基,帶斜坡或台階、坑底有燒灶的“居穴”,兩、三座一組的橫穴式陶窯群等主要遺蹟。
泉護村廟底溝類型遺存有其來龍去脈。它的淵源,本遺址最初階段有一些線索;它的去向,本遺址還包含屬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兩期文化遺存──泉護村二期文化和泉護村三期文化。泉護村三期文化是包含鬲、的可以稱作“龍山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它與泉護村一期文化面貌迥然不同,與山東龍山文化相比,除都有袋足(或空足)類陶器外,也相去甚遠。泉護村一、二兩期文化之間的連續性、階段性則十分清楚。但如果把泉護村二期文化往前連線當作仰韶文化末期,似又嫌牽強,它是緊密銜接仰韶與龍山的過渡性質的文化。從泉護村二期文化的全部內容考察,上述過渡則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史上的一次飛躍發展。
泉護村一、二期文化的典型陶器泉護村一、二期文化的典型陶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