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媽祖信俗(安溪善壇)

泉州媽祖信俗(安溪善壇)

泉州媽祖信俗(安溪善壇),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民俗,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安溪善壇媽祖信俗來源於安溪縣官橋鎮善壇畲族村“半嶺宮”。安溪善壇媽祖信俗包括每個月初二、十六做“牙”、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卜爐主、請媽、媽醮、謁祖進香,媽醮按房頭輪值,十年輪到一次。

2010年,安溪善壇媽祖信俗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規範項目名稱為“泉州媽祖信俗(安溪善壇)”,項目編號:Ⅹ-1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媽祖信俗(安溪善壇)
  • 批准時間:2010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項目原名稱:安溪善壇媽祖信俗
  • 項目編號:Ⅹ-14
  • 申報單位:安溪縣官橋善壇畲族半嶺宮媽祖理事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安溪善壇媽祖信俗來源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善壇畲族村“半嶺宮”。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鐘氏二房鐘顏德自同安禾山鐘宅村遷徙清溪縣新溪里積德鄉鹽壇(今安溪縣官橋鎮善壇畲族村),受媽祖託夢,背一尊媽祖真身至此,並在此建宮安神,也就是“半嶺宮”,又名“媽祖廟”。建宮安壇後香火日盛。自此“半嶺宮"媽祖信俗沿襲至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世代傳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半嶺宮”媽祖信俗。

民俗內容

安溪善壇媽祖信俗主要表現形式有:每個月初二、十六做“牙”,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都要虔備五牲、供品、燈料、金箔、演大戲、攻炮城等,由道士主持道場;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日在佛頭厝卜爐主,三聖杯者為媽醮日爐主,要比其他各家各戶多供一頭豬、一頭羊;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後、正月初一前擇吉日舉行請媽,將媽祖移駕到下一年輪值做媽醮的佛頭厝內;做媽醮按房頭輪值,十年輪到一次,要請道士做法事,供品豐富,虔誠禮拜;謁祖進香較為隆重,在謁祖進香媽祖所到之處,有善男信女備辦豐盛供品、禮炮、金箔,虔誠朝拜,謁祖隊伍有頭前旗、香盤、大鑼、條旗、五方旗、三角旗、彩牌、龍傘、蜈蚣旗、大鼓隊、釘轎、刀轎、獅、龍、文閣八音、嗩吶、火鼎醜婆隊、軍樂隊、輦轎陣、十八學士隊、少數民族電聲樂隊等,各項民俗表演各具特色、熱鬧非凡。
謁祖進香隊伍龐大,排列有序而科學,典儀莊重熱烈,虔誠崇敬,進香隊伍排序如下:
1、總指揮
2、摩托開路(25輛)
3、八輛小轎車
4、頭前旗、回帖
5、十三面大鑼
6、條旗
7、五方旗
8、三角旗
9、軍樂隊
10、男子龍隊
11、蜈蚣旗
12、大鼓隊
13、香槍
14、排駕
15、車鼓亭
16、香盤
17、十八學士隊
18、南獅
19、聊鼓
20、道士
21、嗩吶
22、火香籃
23、彩牌
24、聖旨
25、龍傘
26、刀轎
27、釘轎
28、日月傘
29、媽祖正身
30、媽祖附一
31、媽祖附二
32、六府王爺
33、三府王爺
34、車鼓亭
35、文閣八音
36、北獅
37、相工
38、少數民族電聲樂隊
39、香轎
40、火鼎醜婆隊
41、大戲(八仙)
42、禮炮車
43、隨香車輛、信眾

文化特徵

安溪善壇媽祖信俗世代相承,歷經了不同的朝代,歷史遺產豐富,信仰媽祖涉及畲、漢兩族信眾和睦相處,保境安民,信眾捐資修橋造路、建醫院學校、修繕宮廟、造福桑梓;安溪善壇媽祖信俗主旨鮮明,信俗活動程式完整,為信眾所遵循和供奉,祭典莊重虔誠,並有眾多民俗文藝陣頭參與,地方鄉土氣息濃厚。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安溪善壇媽祖信俗活動中眾多的民俗文藝陣頭,地方鄉土氣息濃厚,輦轎製作造型優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祭典活動莊重虔誠,信俗活動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文化研究價值,對台、港、澳、海外僑胞認祖歸宗起著架金橋的重大作用。善壇“半嶺宮”歷史遺產豐富,自然環境優美,有旅遊開發價值。
保護措施
2012年11月29日,善壇村媽祖廟舉行了“中國媽祖文化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揭牌儀式。
2020,安溪縣文化館整理髮布安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中安溪善壇媽祖文化研究會為“泉州媽祖信俗(安溪善壇)”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生日、媽醮,善壇村都要舉行媽祖巡安繞境活動。善壇村每年迎春,沿襲著用襁褓背“媽祖”巡境,以示紀念,近代,改用輦轎抬著迎春。
國際影響
隨著善壇人的外遷,媽祖信俗又傳到了新加坡、美國、印尼、阿根廷、馬來西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據統計,全世界共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信眾近3億人。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