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呼喚制度: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是2015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翁士洪 。
基本介紹
- 書名:治理呼喚制度: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研究叢書)
- 又名: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研究叢書
- 作者:翁士洪 著
- 譯者:李慶紅
- ISBN:9787516170441
- 頁數:296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1版1次)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分析中國教育領域進行的援助情況,深入研究教育援助活動中非正式制度運作的邏輯,以及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關係和互動。本書旨在解決的核心問題是:非正式制度援助教育有何邏輯機制?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的關係和互動如何?為什麼?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例,在吸收公共資源制度分析模型等基礎上,從制度空間、資源汲取和行動策略三個維度,建構起分析框架,採用綜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上問題。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援助教育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需要制度化,治理呼喚制度。這是對轉型期中國內生性制度變遷的一種獨特路徑提煉與制度解釋,也很好地解答了西方學界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為什麼在保持政權穩定的情況下,中國在現有政治體系範圍內發生了重大制度變遷?
作者簡介
翁士洪,博士,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系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非正式政治制度、治理理論、教育援助與非營利組織理論,獨著有The Influence of the NPOs on Basic Educational Aid in China (Germany)。於《中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學報》《教育發展研究》等CSSCI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曾參加美國公共行政學會(ASPA)全球年會並宣讀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
本書主編:浦興祖,1945年生。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高等教育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原領銜人。兼任上海市政治學會副會長等職。作為1980年中國恢復政治學學科後在此領域潛心教研的首批學者之一,其主編出版的國內第一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及其復旦大學出版社修訂本、兩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等論著,在國內外產生良好影響,被學界稱為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研究領域的“拓荒者之一”、“典型代表”與“著名學者”。
圖書目錄
導論 大眼睛女孩的問題
第一節 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綜述
一 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二 教育援助的研究
三 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四 研究前沿與趨勢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分析框架:制度空間、資源汲取與行為策略三位一體
第一章 教育援助的制度空間建構
第一節 教育發展失衡與非正式制度的成長
一 “貧困、兒童、教育”的時代主題
二 教育的政府“甩包袱”與制度外供給的需求
三 政府缺位的制度空間與非正式制度的介入
第二節 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的主體與類型
一 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主體的類型
二 非正式制度的教育援助內容
第三節 制度空間建構歷程及其對教育的援助
一 機構創立和項目啟動(1989—1991)
二 組織發育和項目深化(1992—2000)
三 結構調整和項目轉型(2001—2012)
第四節 非正式制度的制度空間總體特徵
一 自主性
二 被吸納
第二章 組織結構與資源稟賦
第一節 常數:組織的屬性
第二節 組織結構
一 全國青基會系統的組織結構
二 2001年後理事會決策制度化的嘗試
第三節 資源稟賦
一 教育援助所需資源的數量
二 教育援助中資源的來源
三 資源的稀缺性
第三章 資源汲取與行為策略
第一節 資源稟賦影響資源汲取
一 希望工程項目的資源運作途徑和機制
二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對政府的資源依賴
三 自主與依賴之間的鐘擺
第二節 組織結構影響行為策略
一 社會化手段與行政化手段並用的項目實施策略
二 治理結構上的組織依賴策略
三 教育援助資金的博弈策略
四 對監管體制的雙面策略
五 非營利組織營利策略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援助教育的效應分析
第一節 組織問責分析
第二節 組織績效分析
一 社會接受度和產出效益
二 教育援助質量的主觀感知測量
三 希望工程援助教育作用的有限性
第三節 組織能力分析
一 人力資源汲取能力
二 募捐和資助實施能力
三 管理能力
第五章 比較脈絡下的教育援助制度
第一節 教育援助政策模式比較
第二節 教育援助政策工具比較
第三節 教育援助政策工具選擇的約束條件
第四節 小結:對中國教育援助制度的啟示
第六章 集權體制下教育援助良性發展的邏輯闡析
第一節 教育援助活動中非正式制度運作的邏輯
第二節 中國教育援助出路與機制——政府與社會間多部門合作治理
第三節 研究缺陷與進一步的研究
附錄1 基金會管理條例
附錄2 訪談對象列表
附錄3 訪談提綱與調研問卷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二 英文文獻
第一節 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綜述
一 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二 教育援助的研究
三 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四 研究前沿與趨勢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分析框架:制度空間、資源汲取與行為策略三位一體
第一章 教育援助的制度空間建構
第一節 教育發展失衡與非正式制度的成長
一 “貧困、兒童、教育”的時代主題
二 教育的政府“甩包袱”與制度外供給的需求
三 政府缺位的制度空間與非正式制度的介入
第二節 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的主體與類型
一 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主體的類型
二 非正式制度的教育援助內容
第三節 制度空間建構歷程及其對教育的援助
一 機構創立和項目啟動(1989—1991)
二 組織發育和項目深化(1992—2000)
三 結構調整和項目轉型(2001—2012)
第四節 非正式制度的制度空間總體特徵
一 自主性
二 被吸納
第二章 組織結構與資源稟賦
第一節 常數:組織的屬性
第二節 組織結構
一 全國青基會系統的組織結構
二 2001年後理事會決策制度化的嘗試
第三節 資源稟賦
一 教育援助所需資源的數量
二 教育援助中資源的來源
三 資源的稀缺性
第三章 資源汲取與行為策略
第一節 資源稟賦影響資源汲取
一 希望工程項目的資源運作途徑和機制
二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對政府的資源依賴
三 自主與依賴之間的鐘擺
第二節 組織結構影響行為策略
一 社會化手段與行政化手段並用的項目實施策略
二 治理結構上的組織依賴策略
三 教育援助資金的博弈策略
四 對監管體制的雙面策略
五 非營利組織營利策略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援助教育的效應分析
第一節 組織問責分析
第二節 組織績效分析
一 社會接受度和產出效益
二 教育援助質量的主觀感知測量
三 希望工程援助教育作用的有限性
第三節 組織能力分析
一 人力資源汲取能力
二 募捐和資助實施能力
三 管理能力
第五章 比較脈絡下的教育援助制度
第一節 教育援助政策模式比較
第二節 教育援助政策工具比較
第三節 教育援助政策工具選擇的約束條件
第四節 小結:對中國教育援助制度的啟示
第六章 集權體制下教育援助良性發展的邏輯闡析
第一節 教育援助活動中非正式制度運作的邏輯
第二節 中國教育援助出路與機制——政府與社會間多部門合作治理
第三節 研究缺陷與進一步的研究
附錄1 基金會管理條例
附錄2 訪談對象列表
附錄3 訪談提綱與調研問卷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二 英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