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汾始祖台駘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人物,被譽為華夏治水第一人。早於禹鯀數百年,初治理汾,洮。關於台駘的故事散見於《左傳》,《山海經》,《史記》,《水經注》等古籍中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師,被授為玄暝師(負責治水的官員)。他輾轉於青,甘,陝,晉等地,降服水魔,澤被三晉。被封為"雨師" 。"雨神"二代十國時期,後晉天福年間936---943被追封為昌寧公,宋代又被追謚為靈感元應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治汾始祖
- 國籍:中國
- 職業:治水
- 主要成就:華夏治水第一人
- 性別:男
- 出自:《左傳》,《山海經》
台駘的生平,台駘廟的地理位置,台駘廟的簡介,台駘廟的構造,
台駘的生平
台駘是開拓太原最早的人。《左傳·昭公元年》記載,說黃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陽有裔孫,叫昧,任治水官,生兩個兒子,叫允格、台駘。台駘能繼父職,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澤。大澤也稱晉澤,經台駘治理後,人們始處太原,故又稱台駘澤,即今晉祠之東盛產晉祠大米的大片稻區,譽為“北國江南”。台駘治水有功,受到帝顓頊嘉獎,封於汾川,為汾河之神。台駘是一位早於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後人建廟祭祀,即台駘神廟。
據史書記載,台駘是比大禹還早的五帝時期的一位部落首領,他帶領沈、姒、蓐、黃四部,開山鑿石,疏通了汾、洮二河,興修水利,造福於民,因其治水有功、領導有方,當時的帝君把汾河流域賞賜給他,作為台駘的封地。台駘就是中華治水第一人,也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水利官員。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台駘以其當年治水所創造的豐功偉績而享譽華夏,其歷史地位可以肯定,後人尊台駘為治汾之神,也就是水神。台駘一生活動在汾河流域,對山西有拓荒之勛,啟蒙之恩,開化之惠,是名副其實的“開發山西第一人”。 台駘還是張姓的三世始祖。在山西有很多在方都有台駘神廟,祭祀的香火很盛。
台駘廟的地理位置
台駘廟位於侯馬市西北約八公里的西台神村北,汾河灘地南側的“古翠嶺”上,廟宇坐北向南,占地7000餘平方米,其建築形式為造型獨特、布局別致的城堡狀。
台駘廟的簡介
晉祠台駘由明代東莊高汝行所建,據說原因有二:一、高氏東莊地處台駘澤之西畔,東莊百姓首獲其利;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風浪,而救其脫險者,自稱叫台駘。為感神恩,修建了台駘廟。
王郭村台駘神廟始建無考,據史、志載,早在唐代就有此廟,唐大中六至九年( 852—— 855),河東節度使盧鈞,“不欲稱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後晉天福六年(941)封“昌寧公”,又稱“昌寧公祠”。宋真家天禧四年(1020),封“靈感元應公,賜額宣濟”。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清順治六年(1649),毀於兵火。嘉慶十七年(1812),又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僅建正殿三間,東西耳房、廂房各五間,山門、鐘鼓二樓及西偏院一所。之後失修,殿宇傾圮,古木被代,廟院荒蕪,只有台駘神像為村民保護至今,藏於原廢正殿改修的平房內,現廟址東西39米,南北37米,總面積1248平方米。
台駘神廟是張氏祖祠。唐林寶《元和姓纂》和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載黃帝子少昊青陽生揮,為弓正,始制弓矢,賜姓張氏,為張氏之祖。《爾雅·釋詁》:“正”即“長”。“弓正”即“弓長”,合起來便是“張”。明、清張氏族譜記載:“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揮生昧,昧生台駘”,“廟在太原縣尹城裡”,所居張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裡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龍山,東麓神仙峁下有青陽河,古有青陽廟,祀張氏先祖少昊青陽,有張孟談配享。戰國初,張孟談相趙襄子抗智伯解晉陽之圍,功成身退,隱於“負丘”,即此。南有張氏祖塋,張家墳溝。再南為南峪,有張三豐墓。王郭村內有明、清張氏民宅古建、張家巷等,皆張氏古蹟。台駘不僅是一位早於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後人的尊敬,他還是張氏先祖。台駘神廟——張氏祖祠無疑是海內外張氏尋根謁祖的聖地。
台駘廟的構造
台駘廟是由台神宮殿台基和古翠嶺上的台神廟組合而成。台神宮殿台基是晉平公時期祭祀汾神台駘而在其上建成的。據考證,新田時期“左祖右社”之社即在此處。在西、南不遠有環繞台基的祭祀帶,共發現祭祀坑千餘座,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器,可見當時祭祀之頻繁。西台神村北的台駘廟是元、明、清時期在古翠嶺興起的,經考察、考證,侯馬台駘廟不僅是汾河流域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祭祀汾神的建築群,而且是黃帝的五世孫,其祖先善制弓箭,而賜姓張,因而台駘又是張姓祖先。這一論點已為眾多譜牒研究者所認同。張姓占中華姓氏的7%,也就是說中國有1億多張姓的子孫,如以祭台尋祖為題發展研究台駘文化,台駘廟將會成為尋根祭祖之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