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械》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治械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昔人有善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可謂大忘之至、大怪之事乎?未也。群居而忘其身,不止忘其身也,且忘其家,甚且忘其數千年相傳萬里之國,其為大忘乎?謚為至愚大怪不靈,寧有過耶?今之世,何世哉?立國於列強狡焉思啟之下,而高臥鼾睡,不虞不備,召敵仇外來;是惡其有國,而急於與人求速亡而已。
今有農世,有商世,有工世。物質精能之極,可以代天而回地,而一切國土、政教隨之而轉移,蓋自汽船,鐵路、電線出而世界大變。故物質致精者,謂之文明,升於富強;物質不講者,淪於野蠻,底於危弱,可驗於近之歐美。至於兩敵相當,治械日新,於是物質精奇繁夥者勝,物質窳舊缺少者敗,可驗之今之歐戰。所謂物質者,工世也,今兵戰之勝敗,惟有恃工戰之良梏。吾國農國也,農國不改,而欲立於工國,必無倖存之理。吾十年前著《物質救國論》,而舉國莫之解、莫之從,乃相與爭共和立憲、民主君主之虛事,中國遂以至今不國也。夫必舉國講物質而後工盛,工盛而後國富,工盛而後械治,械治而後國可強。
夫械之與世變而日進也。蓋歐洲昔亦恃弓矢、矛戟矣。自吾先世,中國創製巨炮,而兵力混一亞洲。郭侃父子,能以百日破波斯之都者,惟巨炮之力也。元遂以逐西突厥,走阿士文於東歐焉。然阿士文用中國之大炮,遂以滅東羅馬,而據其君士但丁那部之都。索立曼遂以三十萬眾圍匈牙利京標多卑士之郭,維也納之都門不啟,諸歐十數國震而懾之,合力而拒,猶惴惴不敵,惟炮力之故。於是巨炮入於歐洲,而萬千封建之堡壘皆破,群侯遂統一而變為王國,民權得以成。革命立憲,皆巨炮變而化之;物質之效力若此。然諸歐以列國競爭,故工日新,兵日強,械日精;吾國以統一無爭,故工日敗,械不治,兵不備,而國馴至弱亡。
今世必不能以空拳敵白刃,必不能制白梃而撻利兵,必不能以刀石敵槍炮。然則今諸歐之奇械飛而戾天、潛而躍淵者,以吾舊械不治不備,必不足以當之,則只有待亡。管子曰:國之興也,鄰國有焉;國之亡也,鄰國有焉。故將卒不練者,以國予敵也;械不精者,以卒與敵也。今吾國不治械,是謂以卒予敵;怵焉不敢戰,惟有降伏受命,是謂以國予敵。今德人以戰勝成功,著於天下,其兵數遠不敵俄、法,而能以少勝多者,以工巧不以兵力。蓋德人平日之工藝既極精,又皆能施之於武備,儲蓄甚多,不仰給於外。修壕築壘,皆以機器,講炮彈之射線,明炸藥之結合,工藝大行。故軍官皆通測繪、輿地之學,兵丁皆粗識工程之學。故繪地圖定山川之險易,察地勢之優劣,測敵軍之距離,觀敵軍之據點,定發炮之準則,無不瞭然,故能致勝。故一人可抵數人之用,而血氣之勇無可恃焉。若以兵數,豈能敵俄哉?所謂鬥智不鬥力也。昔諸歐略取非、美二洲之地,威震亞洲諸國,豈惟其兵數之多哉?豈非以兵器之精耶?昔西班牙將葛爹之滅墨西哥也,墨王陳兵三萬,葛爹僅挾馬五百,大炮十三,遂取其國,虜其王,盡殺其名士,滅其文字圖籍。英印度公司書記克壯飛之劫加拉吉打王,亦不過率土兵九百人而滅其國。英人之初入粵也,以輪船二艘,而兩廣總督盧坤調兵二萬、船三千,不能拒之。清宣宗以為不可解。蓋皆鬥智不鬥力之故。今德之勝俄、英、法,亦猶是也。惜吾國只言共和,而不知所從事焉。德既以預積軍械而勝,乃至一時用彈二十萬;若其規模之大,新式之精,皆非各國所能夢見。俄、法、英以軍械未預備致敗,所謂未備者,非如吾國也,但只為尋常常備軍之備,而不及為今大戰之備耳。其在英也,新制來復之槍,未能供全軍之用,至今步隊尚多用馬槍或日、美兩國之械;今雖大募新兵三十萬,而無械以給之。故英大臣喬治謂:多一彈,即為兵士多一保障也。然至今乃知之,遲矣。若俄之軍械而藉法、英之接濟,今英不能自給,安能助俄?其見敗於德,殆必然之數矣。雖然,英之不早備,亦不可解矣。自丁未吾游德之波顛,見齊伯林飛船初出,翔飛天空,而英人始大震。戊申吾游倫敦,與英之大僚言,吾十一游德,知德之孜孜治兵講藝,必將圖霸於歐,而必先與英有事也。英政府亦自知其不備之失,而大號與議院以募治飛船也。乃遲至今,竟不及備,幾與吾同。則國事之難,雖有智者,亦無如何。故今者敵國之強弱勝負,不爭乎其兵,而爭乎其工藝器械;若用槍焉,則堅、輕、遠、準、速者勝,不堅、不輕、不遠、不準、不速者敗。凡械皆如此。昔者普魯士小國也,有得賚賜新制後膛槍,遂以七日大破奧而增地倍;普國其後破法,亦以克虜伯炮成霸,此以精勝不精也。若夫器械不備,或有槍炮而無架無彈藥,或全國槍炮不同式而彈不能通用,或雖有彈藥而不足一日之戰,或一月之戰與一歲之戰,或雖能備久期之戰,而延期不能補制彈藥,以救其匱而應其急,如法之師丹然,如今之俄國然,如甲午吾東師然,此亦不待算也。
自歐戰起,舉國惶惶。及青島德、日之爭,吾則聽二虎鬥於帷堂之內,聽敵國行師於枕席之上,聽人民坐受魚肉之割而置身事外,巧為中立焉。保疆守土,乃為政府!山東誰之壞地也?天下古今,豈有聽敵人蹂躪其疆土,暴虐其人民,而自謂中立者哉?若此,則比人可聽德之假道攻法於比境矣。然吾政府之徒長嘆而卻顧曰:吾軍械不足,不能戰也,則不得不置身事外之中立,為旁觀焉。蒙垢含恥,故忍於坐視土地之蹂躪、人民之塗炭而不顧也。及廿一條要索來,南滿、東蒙、山東、福建與夫鐵冶、兵廠、軍警、財政權,皆將取之,直臣服奴虜其國矣。然吾政府之徒及人士識時事者,莫不長嘆卻顧曰,吾軍械不足,不能戰也。遂不惜俯首受命,供獻南滿、蒙古、山東、福建萬里之地,結漢陽、大冶、萍鄉之鐵,結兵廠、軍警、財政後商之約焉。其蒙恥為保護國而不辭也。
夫今之廿一條提議,可無端而飛來,則後此第五項之後商者,更無時不可來。今者以軍械不足,畏其哀的美敦書而宰讓之,然後之軍械不足如故也,又將畏其哀的美敦書而全聽之乎?是以軍械不足而自亡其國也。夫軍械如不能致之者也,然今和議成後,政府亦復置之不圖,以待強者之食以身亡其國。日約第五項已齗齗索及軍械矣,是政府為之也。然舉朝計不及之,則真大惑不解也。今以俄之強大,以軍械不備而敗。以英之富盛,以軍械不早備而敗,今乃知悔,乃始創立軍械部,日夕營造之,以其向講物質,故國多工廠,乃驅全國之工人二十餘萬,極晝夜之力制鑄之。法則日求制新式之械焉,凡昔制農具、腳踏車之廠,皆改制械,役以婦人,募以重價。雖雲不久可熟練,然大炮彈既須專門之工,又需特別之機器,專門工人尚可得四之一,而機器不能倉卒而成。今英人發憤圖之,尚無術也,蓋不早備故也。日本不足於鐵,其技光之制鐵廠,皆購鐵於我,為未雨之綢繆,謀將吾漢冶萍之鐵以為製造軍械之計。況以吾國軍械之空虛,亦既深自知,而一切讓步矣。及今稍有閒暇,且不為備,豈真甘心求亡耶?
由今而言,軍械至難矣。飛船騰翔於九天之上,壕壘密藏於九地之下,新式之械日出月異,以舊槍炮敵於今新世,猶張拳以蔽白刃也。吾於一德人前,譽俾斯麥、毛奇之兵術,德人曰:以吾德今日之兵,視昔俾斯麥、毛奇之兵,猶兒戲也。況吾猶遠未及此兒戲耶?以比利時盎凡爾之堅壘,而德以四十三生的之臼炮與三十三生的之加濃炮,兩日而破之;蓋比無巨炮,即不能復有可守之堅壘矣。若夫麥克沁創無聲炮,令炮兵不震怯,瞄準得穩定,敵軍不聞聲而其效尤大,其尤神異者。飛而戾天,潛而躍淵,昔者小說神話之謬言,今則皆為實事焉。從古用兵之神,皆賴調遣、伏截、暗襲之法;今則飛機偵察,無所不見,不獨兵隊之處,壘炮之數,顯然易睹,乃至海底沉置之水雷、密機、潛艇,無不燭照。故自有飛機出而自古之名將之才術窮,今則專門制械而已。若夫飛機之行速,一時可二百二十里;海面飛行機之速率,則當其四之一焉。馬力至百,德國飛機可至一百五十,而法更新創無聲之飛行機焉。德之飛行,為用尤大,挾一噸重之炸彈,而威力已勝於千發之炮。比、法、英之城市數百萬眾,每仰望天空,慘心駭目,震驚將號;雖有飛行機疾攻之,航空遠擊之,而終無以防之也。
今之海戰又變為潛艇,德以之破大艦,頻奏奇功矣。而大艦亦不敢常泊一地,日懼潛艇之出沒襲擊矣。其艦式有二:一為有浮力者,艇身一停,即自然浮出;一為無浮力者,注水即沉。故近者多采有浮力者。潛水艇每時可行二十四五英里,排水力至千餘噸,四寸炮可安二尊,水雷可置八門,其數尚日進也。行水面可三千五百英里,潛水中只可三十英里,故必近敵艦乃潛行焉。
古者礫石,今化為手彈之神奇。日人攻旅順之手彈,名亞遜者,重一啟羅格蘭姆,內含子彈百九十枚。其入手槍者,重二磅,凡二百十五枚,可射三四百碼。又有地雷彈,重八磅,含彈四百枚。又有以鐵練相牽高出地三尺,觸者皆碎。古有車戰,今復古又化為神奇。德以鋼汽車為陣,沖如潮湧,列如山立,內以蔽士伍之身,外以限戎馬之足,彈中鋼則滑而反射。若驅百車以沖敵,則千軍萬馬當之皆潰矣。法軍之渡河也,連集汽車而為舟,群輪徐動,游泳自如,車頂置梯,接續成橋,半時成梁,大炮可渡。近者運物,一切皆以汽車,故十五噸之大炮,可以汽車運之,高可十度,一時可行十五英里。其他傷兵以汽車,安無線電以汽車,裝航空彈以汽車,裝探險燈以汽車,辦公事以汽車。安無線電者,只載汽油機一架,遠視竿若干條而已。飲食亦以二汽車,一載食品,一為烹飪,一日可供二千人。其釜塗以格里士林,熱不外泄,暖至八時。故歐美務獎勵汽車也。德政府津貼二百磅,歲修五十磅;法補二十磅,歲修四十磅,期三年。政府有調用汽車之權,平時自由,戰時歸政府節制。其思患預防,化無用為有用,深矣。至探險燈以石油機發電生火,近者多用夜擊,以車載之,既可攻敵,又可自衛也。近又發明至四萬枝燭光者,爭明日月矣。若夫通訊息之軍用電報,小若遠鏡,重僅四磅。臥地電線,每英里重七十五磅,纏於紡輪,以汽車或馬馱之,敷線於地,或縛紡輪於兵背,潛近敵陣,插鋼條於地,即可通電。他若陽光之通報、旗燈之暗號,新術日出焉。
近者炮力既大,舊式沙土之營壘愈堅,則破愈易,故皆易為地下暗炮台。新式者,以水泥和沙為築,厚自五尺至丈,或加鋼板,外飾草泥,務在不露,以避大炮。德人於壕中制燒炭之爐,狀長如匣,長八十生的,寬三十生的,可掛可折,可隨身攜帶,可烹食,可取暖。
鑒於歐戰之治械,足為吾師矣。然則吾所以治其械,宜如何也?吾國兵工廠凡七,若天津、上海、江南、漢口、四川、廣州之兵工廠,出槍既少,制炮未精。甚者僅制彈藥,尚不足一軍之用,空虛至此。今吾舉國四萬萬人,若欲祈天永命,不為奴國者,惟有竭全國之力,日夕講求治械而已。大延德、美之名技師,以開廠自製,而妙選明銳敏慧之工程學生學焉。非惟能摹人也,必能出新,乃能自立。昔德之初獎工藝也,不惜巨資以延英、法之名技師而傳其術,既乃自推陳而出新之,以有今日之精奇也。恐自製之不及時也,可先廣購美及智利之良槍炮、潛水艇以應急需。既有軍儲,尤須保護。吾國官民皆貧,易為敵誘,故忠信不立,廉恥不修,即欲治械,其道無由!吾國人更宜加意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