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成藏

油氣成藏

油氣成藏是指在沉積盆地中,石油、天然氣生成後,通過在輸導層中的運移,最後充注進入圈閉之中,聚集形成油氣藏的地質過程。

油氣成藏是各種地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油氣在地殼中所處的一種暫時的相對平衡狀態,後期的地質作用也可以破壞這種平衡狀態,致使油氣重新分布、聚集,形成次生油氣藏,達到新的相對平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氣成藏
  • 外文名:petroleum entrapment
  • 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 釋文:聚集形成油氣藏的地質過程
  • 條件:油氣來源、生儲蓋組合
充足的油氣來源,有利的生儲蓋組合,

充足的油氣來源

充足的油氣來源是形成油氣藏的物質基礎。油氣來源的豐富程度主要取決於盆地內生油層系的發育情況,即生油岩的體積、有機質的豐度和類型、有機質的成熟度和向油氣的轉化程度,以及生油岩的排烴率等。
勘探實踐證明,所有含油氣豐富的沉積盆地,特別是含有大油氣田的盆地,多為長期待續穩定下沉的沉積盆地,都有大體積的生油岩,即生油凹陷面積大,生油層層數多,累積厚度大。如世界最著名的波斯灣盆地,盆地面積達2. 4×106 km2,平均沉積岩厚度為3000m,生油岩主要為碳酸鹽岩,其厚度為1000~1500m,最厚可達4000 m。生油量相當豐富,現已發現28個特大油氣田。再如我國的松遼盆地,盆地面積為2.6×105km2,沉積岩平均厚度達3 000m,生油岩為泥岩,其厚度可達500~1000m。
除生油岩體積外,還要求有機質豐度高,乾酪根主要為I型或亞型,生油岩埋藏深度適中,有利十有機質向油氣轉化,且轉化率要高。同時,還要求生油岩排烴能力強,以保證生成的油氣能及時而有效地排入儲集層中。

有利的生儲蓋組合

生儲蓋組合是指生油層、儲集層、蓋層在時間上、空間上的組合形式。在含油氣盆地內,多發育著良好的生油層、儲集層和蓋層。生油層和儲集層接觸面積大,對油氣的輸導能力強,生油層生成的油氣能及時運移到儲集層中,其上有高質量的蓋層,即為有利的生儲蓋組合。生油層、儲集層和蓋層的密切配合,是形成油氣藏、油氣田,特別是大油田的重要條件之一。
根據國內外主要含油氣盆地生儲蓋組合情況,可將生儲蓋組合歸納為連續沉積生儲蓋組合和不連續沉積生儲蓋組合兩大類。
1.連續沉積生儲蓋組合
這類生儲蓋組合是指三者之間在時間上、空間上是連續沉積的,生油層與儲集層直接相接觸。按接觸方式,它又可分為下伏式、上覆式、互層式、指狀交叉式、側變式、透鏡式等類型。
不同的接觸形式其輸導能力是不相同的,一般來說,互層式、指狀交又式較好。在這兩種組合類型中,生油層和儲集層的接觸面積大,輸導能力強,生油層中生成的油氣能及時運移到儲集層中去,若遇到圈閉即可形成油氣藏。我國松遼盆地白至系地層形成了多套連續沉積的生儲蓋組合,它們以互層式和側變式為主,生油層與儲集層大面積接觸,生油層生成的油氣大量運移到儲集層中去,其結果形成了儲量豐富的大慶油田
2.不連續沉積生儲蓋組合
油氣成藏
這類生儲蓋組合是指三者不是連續沉積的,其間常為不整合面、斷層面所分隔。地層不整合面、斷層面往往是不同時代、互不相鄰的生油層和儲集層之間油氣運移的通道。不連續沉積生儲蓋組合又分為不整合型和斷裂型兩類。
不整合型是措生油層和儲集層為不整合面所分隔,可分為不整合上覆式、不整合下伏式和不整合側變式。不整合面為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由於不整合面分布面積廣,輸導能力強,對油氣的聚集起著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和我國不少大油田的生儲蓋組合都屬於這一類型,如我國的任丘油田、美國的普魯德霍灣油田等。
斷裂型是指生油層和儲集層不直接接觸,而是依靠斷層將其溝通。斷層面為油氣運移的重要通道。如我國濟陽坳陷的孤島油田,其中上第三系館陶組為主要儲集層,而下第三系沙三段為主要的生油層,有多條斷層將儲集層和生油層溝通。
許多大油田的生儲蓋組合形式,往往並非單一的一種形式,而是由多種因素所組成的複合式。
油氣成藏
總之,要形成儲量豐富的油氣藏,必須有生油層、儲集層、蓋層的良好組合。就組合形式而言,互層式、指狀交叉式和各種不整合式對油氣的聚集是最有利的。但在各種組合形式中,生油層和儲集層之間,並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通道起輸導作用,往往是孔隙、不整合面、斷裂等各種輸導系統同時起作用,這徉生油層生成的油氣就能大量地運移到儲集層中,在其他條件配合下,即可形成大的油氣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