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徐家店鎮下轄村)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呂姓先祖呂芝初在小侯家村居住,後因山陡缺水,又移住此地,故命村名移房,後演變為油坊村。

油坊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7′。周圍有南留、取水崖、西古現、魯家夼、山西頭等村。原屬山西頭鄉,2000年12月,隨山西頭鄉撤銷而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60公里。

全村轄區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6.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71戶,420人。有呂、羅2姓,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油坊村
  • 面積:2.5平方公里
  • 人口:420人
  • 耕地面積:76.3公頃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呂姓先祖呂芝初在小侯家村居住,後因山陡缺水,又移住此地,故命村名移房,後演變為油坊村。
油坊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7′。周圍有南留、取水崖、西古現、魯家夼、山西頭等村。原屬山西頭鄉,2000年12月,隨山西頭鄉撤銷而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60公里。
全村轄區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6.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71戶,420人。有呂、羅2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日軍掃蕩,抓去村民呂元財,命其找抗日民主政府被服廠、物資庫,因不屈從而被日軍用刀刺死。
1950年第一個互助組成立。
1953年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82公斤,總產6.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20公斤,總產12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56公斤,總產22.6萬公斤。 1997年,村委發動民眾栽植杏樹。至2000年,杏樹面積已達4.3公頃,產量1.5萬公斤,收入1.5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64.5萬元,其中農業120萬元,畜牧養殖業135萬元,林業4萬元,其它5.5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網扣加工。1985年以後,發展起粉坊、油坊等。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0人,收入245萬元,其中工業225萬元,建築業2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8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在村黨支部帶動下,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商店,電氣焊部、修理部、冷庫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人,收入15.5萬元,其中運輸業10萬元,商飲業4萬元,服務業1.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國小。1994年,村國小合併到取水完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常年人均糧食只有70公斤左右,村民多以糠菜充飢,外出討飯的10多人。建國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60公斤,全村收入10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20多輛,機車30輛,電話75部,電視機135台,電冰櫃20多台。 村莊建設改革開放前,全村有30多戶住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末,草房全部翻新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1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1年,村投資2萬元,始用電網供電。2001年,村投資安裝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呂孟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同年10月,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進行了反奸、反惡霸鬥爭。1946─1947年,在反蔣保田大參軍運動中,本村有31人參加人民解放軍,後犧牲9人。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時,全村有黨員21名。2002年,有黨小組4個,黨員35人。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劉文崇、呂永春、呂成樹、呂進芝、呂孟順、呂善卿、呂孟寬、呂培壽、呂培德、呂成德、呂孟亭、呂明漢、呂善亭、呂平文。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0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青年等組織。1984年4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呂成松、呂成樹、呂孟順、呂成久、呂明學、呂成雲、呂進崗、劉培生、呂孟亭、呂成德、呂明漢、呂善琪、呂平文、呂善亭、呂善平、呂建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