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拼音:yóu)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水,由聲。據《說文解字》記載,“油”本為古水名。“油”的常用義是指油脂,引申指被油污染或用油塗飾,還引申為油滑、圓滑、世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
- 拼音:yóu,yòu
- 部首:氵
- 五筆:IMG
- 倉頡:ELW
- 鄭碼:VKI
- 筆順:點、點、提、豎、橫折、橫、豎、橫
- 字級:一級(編號:1248)
-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yóu)、去聲二十六宥(yòu)
- 總筆畫:8(部首3,部首外5)
- 四角碼:35160
- 注音字母:ㄧㄡˊ
- 筆順編號:44125121
- 統一碼:基本區 U+6CB9
- 造字法:形聲字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詳細釋義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yóu | 名詞 | 動植物體內所含的脂肪或礦產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液體,一般不溶於水達戒整,容易燃燒 | oil | 晉·張華《博物志》卷四:“積油滿萬石,則自然生火。武帝泰始中武庫火,積油所致。” 明·李時墓罪墓珍《本草綱目·獸一·豕》:“凡凝者為肪為脂,釋者為膏為油。” | 豬油;豆油;煤油;汽油 |
古水名。也作“繇”。發源於湖北五峯縣界,東流經宿松縣界,至公安縣西南油口注入長江。今其上游匯入松滋河,南流注入澧水,下游為荊江分洪區,故址已不復存在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油水》:“(孱陵)城背油向澤。” | ||||
(Yóu)姓氏用字 | |||||
動詞 | 用桐油、油漆等塗料塗抹 | paint | 宋·蔡襄《茶錄·色》:“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 老舍《四世同堂》二:“三號門外,在老槐下面有一座影壁,粉刷得黑是黑,白是白,中間油好了二尺見方的大紅福字。” | 油飾 | |
被油弄髒或弄壞 |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牛玉圃見他穿著繭綢直裰,胸前油了一塊,就吃了一驚。” 張天翼《春風》四:“丁老師喝了一口湯,就裝模作樣地稱讚這是很合衛生的:那個偷湯的傢伙顯然是怕大家油壞了肚子。” | ||||
形容詞 | 圓滑;不誠懇 | oily;glib | 浩然《機靈鬼》:“可是,當我跟他交談幾句話之後,看法變得糟糕透了:年紀小小的人兒,怎么這么‘油’呢?” | 油滑;油頭滑腦;油腔滑調 | |
光亮潤澤的樣子 | 《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 油亮;油光;油綠 | |||
和悅恭謹的樣子 | 《禮記·玉藻》:“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鄭玄註:“油油,說敬貌。” | ||||
興盛的樣子 | 《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 ||||
yòu | - | 【浩油】春秋地名。故地在令河南省臨潁縣南。一作“皋鼬” | 《公羊傳·定公四年》:“五月,公及諸侯盟於浩油。”陸德明釋文:“浩油,戶老反,又古老反;下音由,一音羊又反。” |
古籍訓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油 | 猷 | 流 | 平聲 | 下平十八尤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以周切 | 0ju | |
狖 | 流 | 去聲 | 四十九宥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余救切 | 0ju | |||
集韻 | 由 | 流 | 平聲 | 下平十八尤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夷周切 | 0iəu | ||
貁(狖) | 流 | 去聲 | 四十九宥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余救切 | 0iəu | |||
禮部韻略 | 平聲 | 尤 | 夷周切 | |||||||||
增韻 | 平聲 | 尤 | 夷周切 | |||||||||
中原音韻 | 尤 | 陽平 | 尤侯 | 影 | 全清 | iəu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尤侯 | 移鳩切 | |||||||||
去聲 | 尤侯 | 移究切 | ||||||||||
洪武正韻 | 尤 | 平聲 | 十九尤 | 喻 | 以 | 次濁 | 於求切 | oiou | ||||
分韻撮要 | 由 | 陽平 | 第五修叟秀 | 以 |
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d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幽 | ʎ | ǐu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幽 | d | jŏɡ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幽 | r | iəw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幽 | r | əgw |
西漢 | 幽 | |||
東漢 | 幽 | |||
魏 | 幽 | jou | ||
晉 | 幽 | jou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尤侯幽 | jou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尤侯幽 | jou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尤侯幽 | jou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0 | i̯ə̯u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j | ǐəu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0 | ju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0 | iəu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i | ə̆u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0 | ǐou |
方音集成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iou | 35 | 陽平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iou | 42 | 陽平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iou | 24 | 陽平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iou | 213 | 陽平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iəu | 21 | 陽平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iɯ | 55 | 陽平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iɤɯ | 34 | 陽平 |
晉語 | 太原 | iəu | 11 | 平聲 |
吳語 | 蘇州 | jiʏ | 24 | 陽平 |
吳語 | 溫州 | jiau | 31 | 陽平 |
湘語 | 長沙 | iəu | 13 | 陽平 |
湘語 | 雙峰 | iʊ | 13 | 陽平 |
贛語 | 南昌 | iu | 45 | 陰去 |
客家話 | 梅縣 | iu | 11 | 陽平 |
粵語 | 廣州 | jɐu | 21 | 陽平 |
粵語 | 陽江 | jɐu | 43 | 陽平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iu | 24 | 陽平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iu | 55 | 陽平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ieu | 52 | 陽平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iu | 21 | 上聲 |
說文解字注
廣韻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油 | 猷 | 流 | 平聲 | 下平十八尤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以周切 | 0ju | |
狖 | 流 | 去聲 | 四十九宥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余救切 | 0ju | |||
集韻 | 由 | 流 | 平聲 | 下平十八尤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夷周切 | 0iəu | ||
貁(狖) | 流 | 去聲 | 四十九宥 | 以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余救切 | 0iəu | |||
禮部韻略 | 平聲 | 尤 | 夷周切 | |||||||||
增韻 | 平聲 | 尤 | 夷周切 | |||||||||
中原音韻 | 尤 | 陽平 | 尤侯 | 影 | 全清 | iəu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尤侯 | 移鳩切 | |||||||||
去聲 | 尤侯 | 移究切 | ||||||||||
洪武正韻 | 尤 | 平聲 | 十九尤 | 喻 | 以 | 次濁 | 於求切 | oiou | ||||
分韻撮要 | 由 | 陽平 | 第五修叟秀 | 以 |
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d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幽 | ʎ | ǐu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幽 | d | jŏɡ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幽 | r | iəw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幽 | r | əgw |
西漢 | 幽 | |||
東漢 | 幽 | |||
魏 | 幽 | jou | ||
晉 | 幽 | jou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尤侯幽 | jou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尤侯幽 | jou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尤侯幽 | jou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0 | i̯ə̯u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j | ǐəu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0 | ju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0 | iəu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i | ə̆u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0 | ǐou |
方音集成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iou | 35 | 陽平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iou | 42 | 陽平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iou | 24 | 陽平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iou | 213 | 陽平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iəu | 21 | 陽平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iɯ | 55 | 陽平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iɤɯ | 34 | 陽平 |
晉語 | 太原 | iəu | 11 | 平聲 |
吳語 | 蘇州 | jiʏ | 24 | 陽平 |
吳語 | 溫州 | jiau | 31 | 陽平 |
湘語 | 長沙 | iəu | 13 | 陽平 |
湘語 | 雙峰 | iʊ | 13 | 陽平 |
贛語 | 南昌 | iu | 45 | 陰去 |
客家話 | 梅縣 | iu | 11 | 陽平 |
粵語 | 廣州 | jɐu | 21 | 陽平 |
粵語 | 陽江 | jɐu | 43 | 陽平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iu | 24 | 陽平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iu | 55 | 陽平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ieu | 52 | 陽平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iu | 21 | 上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