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河間生
- 創作年代:清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河間某生[4],場中積麥穰如丘,家人日取為薪,洞之[2]。有狐居其中, 常與主人相見,老翁也。一日,屈主人飲[3],拱生入洞[4]。生難之,強而後入。入則廊舍華好。即坐,茶酒香烈。但日色蒼皇,不辨中夕。筵罷既出, 景物俱杳。翁每夜往夙歸,人莫能跡[5]。問之,則言友朋招飲。生請與俱,翁不可;固請之,翁始諾。挽生臂,疾如乘風,可炊黍時[6],至一城市。入酒肆,見坐客良多,聚飲頗嘩,乃引生登樓上。下視飲者,几案柈餐[7],可以指數[8]。翁自下樓,任意取案上酒果,抔來供生[9]。筵中人曾莫之禁[10]。 移時,生視一朱衣人前列金橘,命翁取之。翁曰:“此正人[11],不可近。” 生默念:狐與我游,必我邪也。自今以往,我必正!方一注想[12],覺身不自主,眩墮樓下。飲者大駭,相嘩以妖[13]。生仰視,竟非樓,乃梁間耳。 以實告眾。眾審其情確,贈而遣之。問其處,乃魚台[14],去河間千里雲。
注釋
[1]河間:河間府,治所在今河北河間縣。
[2]洞之:把麥穰垛掏出一個洞。洞:掏洞。
[3]屈:屈駕,延請別人的敬辭。
[4]拱:拱手禮讓。
[5]人莫能跡:沒有誰能知其蹤跡。
[6]炊黍時:做一頓飯的功夫。
[7]柈:同“盤”。
[8]可以指數:意謂能夠一一看清。
[9]抔(póu 掊):雙手捧物。
[10]莫之禁:莫禁之,沒有人制止他。
[11]正人:品格端正之人。
[12]注想:專心思考。
[13]相嘩以妖:彼此喧譁起來,認為是妖異。
[14]魚台:縣名,今屬山東省,舊治在今縣城西南。
譯文
河間縣有個書生,在自家的場上積攢了一個像山丘那樣大小的麥穰垛。家人天天從垛上撕麥穰燒,日子一長,把垛上撕了個洞。有一隻狐就住在這個洞中,經常變化成一個老翁,去拜見書生。
一天,狐又變化成老翁,請書生去喝酒。到了麥穰垛前,狐翁拱手請書生入洞。書生很為難,狐翁再三邀請,書生才鑽了進去。進洞一看,只見房屋走廊,華麗寬敞。坐下後,擺上來的茶、酒都芳香無比。只是日色昏黃,也分不清是白天還是晚上。喝完酒,出來再回頭一看,又什麼都沒有了。
狐翁經常在晚上外出,直到第二天一早才回來,誰也不知他去了哪裡。問他,便說是有朋友請他去喝酒。一次,書生請他帶自己一同前去,狐翁不答應。書生再三懇求,狐翁才同意,挽住書生的胳膊,快如疾風地往前行去。走了有做頓飯的功夫,來到一個城市。二人走進一家酒店中,只見客人很多,一桌一桌地聚在一起喝酒,一片喧鬧聲。狐翁領著書生來到樓上,往下看下邊喝酒的人,桌几上擺著的菜餚都歷歷在目。狐翁自己下樓,任意取拿桌上的酒果,捧上來讓書生吃,喝酒的人竟一點也不察覺。過了一會兒,書生見樓下一個穿紅衣服的人桌上擺著金桔,便請狐翁去拿。狐翁說:“那人是個正派人,我不能接近他!”書生聽了這話,心裡默想:狐跟我交遊,一定是因為我有邪心的緣故;從今往後,我必定要做個正派人!剛想到這裡,忽然身子不由自主,頭一暈,從樓上掉了下去。樓下喝酒的人大吃一驚,都吵嚷起來,以為是妖怪。書生仰頭往上一看,哪裡有樓,原來剛才是在房樑上!書生將實情告訴了眾人,眾人審知他說的是實話,便給他路費,讓他走了。書生問眾人這是什麼地方,得知是山東魚台縣,離河間縣已一千多里路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