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至天山北麓傳統建築營造體系與保護技術研究

河西走廊至天山北麓傳統建築營造體系與保護技術研究

《河西走廊至天山北麓傳統建築營造體系與保護技術研究》是依託北京工業大學,由李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西走廊至天山北麓傳統建築營造體系與保護技術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江
  • 依託單位:北京工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甘肅河西走廊與新疆天山北麓地區毗鄰,在中國西北構成了一處東西跨度達兩千餘公里的帶形地域,其自然條件和文化區位具有密切的關聯性,進行整體研究十分必要。該地域內主要建於明清時期的傳統建築,呈現出鮮明的一致性特徵和地域性特色,形成了綿延千里、相對獨立的建築體系。由於以往研究中受到地理跨度異常巨大、研究力量分布不均的限制,本地域內傳統建築研究相對滯後。同時,嚴酷的自然環境又對其造成了較大侵蝕和破壞。針對已有研究不足和保護需求,本課題著重進行河西走廊至天山北麓傳統建築的整體研究,構築起地域性傳統建築的營造體系,並探討本地域乾旱風沙、酷暑嚴寒的氣候因素,以及工程地質條件對建築結構和構件產生的破壞機理,深入開展傳統建築適宜性檢測診斷技術研究。通過對營造技術、結構形式、破壞機理、檢測診斷等各關鍵環節的系統研究,提升河西走廊至天山北麓地區傳統建築的基礎研究和科學保護水平。

結題摘要

本課題對甘肅河西走廊至新疆天山北麓這兩個相互密切關聯地區的傳統建築進行了整體研究,這兩處相互毗鄰的地域,其傳統建築在選址、布局、類型、結構、裝飾等方面呈現出鮮明的一致性特徵和地域性特色,在中國西北地區形成了綿延兩千餘公里且相對獨立的建築體系。對河西走廊至天山北麓傳統建築開展整體深入研究和保護技術探索,在諸多方面拓展了學術研究領域的空間廣度和理論深度,展示了其在中國建築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本課題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深入的營造體系研究,並且針對本地域傳統建築結構形式及其破壞機理,進行了適宜性的殘損檢測研究和安全診斷技術研究。本課題以建築個案為突破口,深入研究了本地域的營造技術,以第一作者出版的《張掖大佛寺建築研究》和《民勤聖容寺建築研究》兩本專著,以及《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屋頂結構探析》、《新疆天山北麓傳統建築營造做法研究》等期刊論文系統論述了於明清時期出現的與關中建築及中原建築相區別的本地化建築特徵和建造做法,構建了相對獨立成熟的建築工藝體系。《西北乾旱地區傳統建築安全性能研究》、《河西走廊傳統樓閣承重結構安全閾值研究》等期刊論文依據構件、構架的殘損檢測數據,開展了具體構件及其結構整體的靜力學研究,討論傳統建築的安全性能及其破壞發展趨勢。在西北地區惡劣自然環境影響下,傳統建築承重結構自身易於受到侵蝕和破壞,由於相關規範中對殘損點的確定尚不清晰,較難科學評判傳統建築的安全性能以及開展適應性的修繕工作,本課題通過採集本地常用建築樹種祁連雲杉、張掖二白楊、天山雪松等,並根據所採樣本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糟朽殘損性能試驗,以及實驗室足尺模型進行的檐下、脊檁、樑柱等部位的節點轉動能力試驗,獲得了大量的一手檢測和試驗數據,為開展傳統建築承重結構的安全閾值研究,實現本地域建築遺產的科學化、定量化保護提供了有利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