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河泊所遺址發現。
2008至2010年,中美聯合考古調查再次認定。
2014年,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蔣志龍帶隊對該片區進行調查發掘。已探明的河泊所遺址分布總面積約400萬平方米,核心範圍約100萬平方米,其主要年代為戰國至漢代。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考古人員對遺址1800平方米區域展開考古發掘,共揭露出22塊田塊、24條道路(田埂)、4座水井、1座窯址、84條溝、228座灰坑、12座土坑豎穴墓、19座房屋以及200餘座嬰幼兒瓮棺葬。
2021、2022年,河泊所遺址兩次發掘。
2023年,雲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漢代簡牘和封泥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清理出有字簡牘1300多枚、封泥837枚。
2023年3月20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訊息,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出土簡牘1萬多片,其中2000多片寫有文字。這批簡牘為了解漢代如何治理和開發西南邊疆提供了新的文獻,其釋讀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遺址特點
綜述
河泊所遺址群的大致分布範圍,即梁王山、左衛山、金砂山、龍潭山一線以西,滇池以東的區域,其核心分布區約4平方千米。其中重要發現一是封泥,二是道路,三是建築遺蹟,四是簡牘。
封泥
封泥作為信件的封緘,代表著此區域信件文書往來的對象,類似現今信件往來中的“郵戳”。據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相關人士介紹,河泊所遺址發掘區北部邊緣為一條古河道,封泥集中出土於河道廢棄堆積中夾雜的灰燼堆里,出土的封泥包括官印封泥及私印封泥兩種,根據河道廢棄堆積內的出土物,判斷其年代應為西漢中晚期—東漢時期。2021、2022年河泊所遺址兩次發掘出土了包括“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在內的益州郡和所轄屬縣的官員的封泥達500餘枚,其中包含益州郡24縣中的屬縣達18個。
道路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有道路的地方是人類活動較集中的區域。在河泊所遺址發掘區中部偏南的地方,就發現了一條東西向道路,路面由大小不等的繩紋瓦片、碎陶片、小石子等鋪設。南北各有一條溝,或為路溝,兩條溝將道路分為三部分,路面總體寬約8~12米,中間主體部分寬4~5米。
建築遺蹟
河泊所遺址發掘區還發現疑似建築遺蹟。據介紹,發掘區南部清理了一組溝狀遺蹟,整體呈“山”字形,東西長約30米,發掘部分南北寬約15米,已發掘區域面積約450平方米,南部未完全揭露,具體形制不明確,初步懷疑整體可能為一個環形建築基槽。組溝南部有一條繩紋瓦片分布集中的地區,走向與組溝較一致,可能為建築倒塌遺存。組溝北半部及其附近有一層碎螺殼堆積,厚約3厘米,碎螺殼細碎均勻,表面乾淨平坦,應為人為鋪墊形成的一個活動面。因兩者分布範圍較一致,推測活動面可能為組溝建築的附屬設施。
簡牘
河泊所遺址群考古中發現了帶漢字的200多枚簡牘,大部分還在清理中,已經認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罪當死”“建伶長”“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據專家介紹,漢武帝在全國設十三個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並先後分置蜀郡、朱提郡、益州郡等郡,位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其中,益州郡設於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下轄24縣。在河泊所遺址群考古中發現的簡牘,就是反映當時益州郡行政往來和司法制度的物證;這些簡牘將記載在史書中的益州郡“活化”,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文物遺存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考古發掘發現,這些遺蹟共分為三個時期。其中,田塊和道路屬於明清時期,主要出土鐵釘、鐵片及瓷片等;第二個時期為漢晉時期,主要包括廢棄的河道堆積、20餘座灰坑及窯址,出土遺物有封泥、陶瓦以及裝飾品殘件等;第三個時期屬於西漢中期以前至西周時期,發現了瓮棺、房屋、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蹟,出土有陶釜、紡輪等陶製品,骨錐、骨鏃等骨製品,玉環、玉鐲、磨石等玉石製品,另有少量的銅鏃、銅片及臂甲等。在廢棄的41號河道中清理了90號灰坑,還發現了“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等封泥。
2021年、2022年,兩次發掘出土了包括“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在內的500多枚封泥。發現帶漢字的簡牘200多枚,絕大部分還在清理中,已經認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建伶長”“始元四年”等。
2023年,雲南河泊所遺址出土出漢代有字簡牘1300多枚、封泥837枚。
文物價值
2022年9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其在雲南河泊所遺址發現漢代建築遺蹟,出土大量封泥、簡牘,為尋找西漢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線索,是西漢中央在雲南行使治權的有力證據,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
河泊所遺址考古發掘讓西漢時期西南地區“滇王”治理和郡守長官治理兩套體系均有了實物證據。考古發現同時顯示,滇文化的核心區位於滇池盆地,其文化輻射範圍可達西南、嶺南和南亞東南亞地區。
河泊所遺址漢代簡牘內容豐富,包括文告、往來文書、司法文書、戶版、名籍、書信和典籍,涉及政區建制、職官制度、賦役制度、司法制度、民族關係、交通狀況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歷史文化
河泊所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時,發現西漢中期以前至西周時期的瓮棺、房屋、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蹟;出土“滇國相印”等一系列封泥,及大量陶釜、玉石等考古資料。其中,“滇國相印”封泥的出土,從實物史料上證實了古滇國的存在。
古滇國是雲南歷史上創造過燦爛文明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主要民族為古代滇人部落。長期以來,由於考古資料匱乏,外界對古滇國文化認知極為有限。
保護措施
2011年,河泊所遺址被晉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2月,河泊所遺址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22年12月24日,河泊所遺址考古新發現入選央視《2022年度國內、國際十大考古新聞》。
2023年2月3日,河泊所遺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候選項目。
2023年2月22日,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被評為“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
旅遊信息
乘坐公交cj12路(七彩雲南古滇名城-晉寧客運站)至河泊所站下車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