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河朔圖書館的前身為中山圖書館。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革命軍聯軍北伐攻克豫北重鎮新鄉後,馮玉祥將軍指令,修建圖書館以開民智。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偉績,命名為“中山圖書館”,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落成,並刻碑紀念。
民國十九年(1930年),新鄉行政公署專員兼新鄉縣縣長唐肯建議修建河朔圖書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由新鄉士紳暨省內黨政軍各界要人郭仲隗、楊一峰、張天放、王宴卿等組成籌備委員會,唐肯任主任。館址選在縣城西北衛河灣處。在所轄各地採用募捐、搖彩票等辦法,籌集銀幣46000元,在新鄉縣城購地作為館址。建築面積約1740平方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一期工程即三層宮殿式辦公及閱覽大樓動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竣工並投入使用。圖書館建成後,國民黨新鄉專員唐肯為董事長,第一任館長由新鄉專署民眾教育館長楊耀武兼任。
日軍侵占新鄉後,將河朔圖書館占為兵營,殘存圖書損毀殆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到1949年新鄉和平解放,國民黨第三十一集團軍司令部一直駐紮在河朔圖書館。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3日,周恩來、張治中、馬歇爾三人在河朔圖書館召開過軍事調停會議。
1949年5月,新鄉和平解放,9月建立平原省,平原省政府駐新鄉市。1949年10月,河朔圖書館更名為“平原省圖書館”,這是解放後新鄉市唯一的圖書館,集中了原太行行署和冀魯豫行署的藏書以及河朔圖書館的藏書。平原省雖然只存在短短的3年,但當時的平原省圖書館,卻收藏了一批珍貴書籍,其中不乏稀世孤本。
1952年11月,平原省被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平原省圖書館改名為河南新鄉圖書館。1953年4月1日,河南新鄉圖書館由新鄉市接收,與新鄉市文化館閱覽室合併,成立了新鄉市人民圖書館。1973年,新鄉市人民圖書館改名為“新鄉市圖書館”。1999年9月底,新鄉市圖書館從衛河公園的舊館東遷至3千米外的平原路437號新館(牧野公園外西南側)。河朔圖書館舊址劃撥給新鄉市民眾藝術館管理使用。
2004年,新鄉市政府對衛河公園進行整治,河朔圖書館舊址旁的150餘戶居民和多家單位被搬遷。
2007年,建成後的衛河公園分為四個區域,其中,西區修建有仿古百米長廊和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廣場;河朔圖書館西側修建六角“金波亭”一座。
2008年5月份,新鄉市群藝館自籌資金,招標古建築施工單位,對河朔圖書館舊址進行了彩繪。
建築格局
河朔圖書館舊址前樓面闊約45米,進深17.8米,由主樓和翼樓組成,系半地下室三層建築。主樓居中前凸,面闊3間,重檐四角攢尖頂,覆灰色筒板瓦,脊飾站獸,頂飾寶珠,檐下設斗拱,雀替與上檐平齊,下檐明間採用闌額四與平板枋;上層為通間玻璃幕牆,二層明間為門,次間為方窗。主樓前月台由10根漢白玉欄桿圍護,正面入口處有抱鼓石欄桿五級踏道。後部上端為女兒牆,牆頭轉角設獸頭作滴水口。翼樓正面各4間,側面上下層皆為3間,單檐歇山式屋頂,二層牆面各挑出鋼筋混凝土陽台一座,有漢白玉雕飾欄桿。
文物遺存
河朔圖書館舊址文物遺存包括筒板瓦、脊獸、寶珠、斗拱、雀替等構件;主樓前月台有10根漢白玉欄桿,正面入口處有抱鼓石欄桿。
歷史文化
名字由來
河朔圖書館,是時任新鄉縣長唐肯取的名字。“朔”是北方的意思,“河朔”可以狹義的理解為衛河之北,也泛指黃河以北,就是河南的豫北等地。
相關人物
唐肯,出生於江蘇武進一個書香世家,早年留學日本。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唐肯調任河南省第四行政區新鄉專員公署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和新鄉縣長。看到河南教育落後,唐肯便在新鄉大興教育之風,決意在新鄉建一座規模較大的圖書館。
中國建築學家楊廷寶設計河朔圖書館,堪稱楊廷寶中年時期的佳作。建築界當時有“南楊北梁”之說,“梁”是梁思成,楊就是“楊廷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廷寶參與設計了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圖書館等重要建築。楊廷寶,祖籍河南南陽,民國十年(1921年)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民國十六年(1927年),楊廷寶回國不久,就被請到中國近代成立較早的中資建築公司——天津基泰工程公司工作。新鄉河朔圖書館就是天津基泰工程公司承建的。
文物價值
河朔圖書館舊址,中西建築設計理論、技藝,相互滲透、融會貫通,體現了當時的文化潮流、科學技術和時代精神。河朔圖書館舊址在民國時期不僅為中原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成為當時中國新一代圖書館建築之突出代表。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河朔圖書館舊址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一橫街1號衛河公園內。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新鄉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河朔圖書館舊址,路程約6.6千米,用時約2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