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寶村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荊姓來此定居。清康熙初年,張姓來此定居。因村莊臨河,擇“河中取寶”之吉,命名為河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海陽市
  • 人口:781人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荊姓來此定居。清康熙初年,張姓來此定居。因村莊臨河,擇“河中取寶”之吉,命名為河寶村。後因村在河北岸,遂改名為河北村。1981年因重名,又恢復河寶村原名。 河寶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40′。西與趙家村、草泊村為鄰,東與王家莊交界,北與齊溝崖村相望,南與西沽頭村接壤,隸屬大閻家鎮。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6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 2002年,全村299戶,781人。有張、程、由、孫、楊、李、萬、孔等8姓,均為漢族,其中由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河寶國小。1986年,村出資建起18間教室。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達3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0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300公斤,全村總收入32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7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30輛,機車70多輛;電話180部,彩電190台,電冰櫃4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住房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3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建起了寬16米的大街。到2002年,全村建樓房6幢,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平方米。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村投資10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87年,全村用上了自來水。1997年開始安裝電話,到2002年底,電話總數達180部。2000年1月,投資10多萬元,修建了大型吃水井。2000年3月,全村安裝了有線電視。1999年開始,70歲以上老人,免繳各種提留和集資款項。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程元興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在黨組織領導下,進行了減租減息、土改複查運動,組織支前民工隊。先後參軍42人,其中犧牲者10人。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23名黨員。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57名。曾先後有程元興張佐江張學信、李孔召、李作才、張學貴、李作才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先後有程元欣、程元興、張學文、張佐江、程紹田、程少海、李作才、張作祥、程紹恩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1999年4月,程紹恩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