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灣亞相

河口灣亞相

河口灣亞相,沉積與古地理術語。在潮汐作用明顯的地區,河口形態向海呈漏斗狀張開環境下沉積物特徵的綜合。如中國錢塘江口的杭州灣就是一個典型的漏斗狀河口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口灣亞相
  • 外文名:estuarine subfacies
  • 全拼:hekouwan yaxiang
  • 學科:沉積與古地理
詞語簡介,鑑別標誌,

詞語簡介

河口灣按成因可分為:(1)溺谷型河口灣,它是下沉的水下河谷;(2)峽谷型河口灣,它是下沉的水下冰川谷;(3)構造作用如斷陷等產生的河口灣;(4)沙壩堆積而成的河口灣。
潮汐作用是河口灣的主要特徵,其次是鹹淡水分層或混合。根據河流流量和潮流間的平衡狀況,河口灣內可分為4種動力形式:(1)河流流量占優勢,河口灣內鹹淡水分層,形成鹽水楔;(2)河流流量和潮流量相等,則潮流帶來的鹽水沿底部向上游流動,而淡水漂浮在表層向海流動,鹽度向下明顯增大;(3)河流流量低於潮流量,鹹淡水部分混合,垂向鹽度梯度變化減小;(4)河流流量極低,潮流量占優勢,鹹淡水充分混合,產生均質河口灣。
一般在中、強潮汐河口較易形成漏斗狀的河口灣。在中等潮汐河口,鹹淡水部分或全部混合,形成漲落潮三角洲、橫向沙壩等,另外在床底往往形成沙波和大型沙紋。
強潮汐河口灣內主要的沉積特徵是長條狀沙脊,另外在沿岸帶為潮灘沉積。例如在澳大利亞西部的奧德河口灣內,平均潮差4.3m,懸浮泥砂在潮灘堆積,底床搬運的泥砂則形成準對稱沙脊,高10~22m,寬300m,長達2000m。在河口,由於漲落潮流強度基本相等,因此沉積物的搬運是雙向的。再往上游,潮波變形,漲潮流速大於落潮流速,形成大型的(30~100cm高)不對稱沙紋,背水坡位於上遊方向,同時也會形成一些方向相反的小型沙紋。

鑑別標誌

根據國內外已研究的河口灣,可將河口灣沉積的鑑別標誌歸納如下。
(1)物質組成:水下沙灘是由下往上變粗的序列,下部是海相泥,向上則成為分選較好的砂;河口河道是由下往上變細的序列,底部有侵蝕面,上覆礫石、貝殼等滯留沉積,中部為河道相粗砂夾泥層,頂部為潮灘相的細砂、泥質細砂和泥。
(2)層理構造:大型槽狀、板狀交錯層理和人字形構造一般出現在河道和潮汐渠道沉積,平行層理、沙紋層理和水平層理一般出現在河道和潮灘沉積,脈狀、波狀層理一般出現在潮灘沉積,再作用面構造和大型沖刷充填構造一般出現在潮汐渠道。
(3)生物擾動和生物個體:由陸向海方向生物擾動構造類型和數量增多,尤其在泥質沉積物中普遍可見潛穴和寄居構造;生物個體從陸向海也變多變大。
地層中河口灣相的識別,對於重建古環境尤其是古海面波動有重要作用,河口灣往往可以反映海侵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