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西地區恐龍化石群研究

《河南豫西地區恐龍化石群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呂君昌、徐莉、賈松海、蒲含勇、張紀明、常華麗、沈才智、秦爽、豆敬磊、魏雪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豫西地區恐龍化石群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河南省地質博物館
  • 主要完成人:呂君昌、徐莉、賈松海、蒲含勇、張紀明、常華麗、沈才智、秦爽、豆敬磊、魏雪芳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70014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0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立項背景:本項目通過對豫西南地區開展的野外地質調查和研究,發現在豫西地區還賦存有豐富的恐龍及其它中生代脊椎動物化石,化石出露點達260多處。在汝陽、欒川地區發掘了大量的恐龍化石,構成了豐富恐龍動物群:汝陽地區早白堊世晚期以大型蜥腳類為主的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動物群,欒川地區晚白堊世晚期以小型獸腳類恐龍為主的欒川動物群。圍繞這兩大恐龍動物群展開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
研究目標:本項目主要探討早白堊世晚期大型蜥腳類恐龍動物群的組成、系統演化和古地理分布,探討蜥腳類大型化及多樣性原因,以及晚白堊世晚期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系統研究,從而了解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早期動物群組成及恐龍絕滅的原因等。通過一系列的對比研究,進一步釐清賦存化石的地層時代,大量恐龍化石的發現,為該區地層的重新劃分提供了重要依據。
主要創新成果:
1. 發現了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動物群和欒川動物群;補充了南陽恐龍蛋生物群和義馬生物群的內涵;填補了同時期恐龍動物群的空白;有全球對比意義。
2. 研究命名了11種恐龍新屬種,還研究了同期發現的哺乳動物、其他爬行動物和恐龍蛋、無脊椎動物等。建立起了河南15科21屬21種的恐龍新屬種。
3. 在與河南同期地層對比過程中,在遼西地區發現並研究研究命名了翼龍化石新屬種20個,建立兩個新科。特別是發現處於過渡階段的達爾文翼龍,及和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達爾文翼龍,在國際上引起重大反響,填補了由原始翼龍向進步翼龍演化的過渡類型的空白。
4. 新建汝陽盆地白堊系 “上河東組”、“郝嶺組”和“上東溝組”。
5. 研究了汝陽盆地白堊系地層時代,確定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時代為為早白堊世中晚期,相當於巴雷姆到阿普特期。
6. 研究了汝陽盆地白堊紀岩相古地理、古氣候及沉積環境,建立了汝陽盆地沉積環境模式。
套用情況:採集的化石和復原的模型成為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最受歡迎的科普標本,並赴多個國家展出;建成汝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建成恐龍遺址館;欒川恐龍化石產地建成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科考園; 拍攝了《巨龍王國》4D電影,發掘成果出版了《巨龍驚現》等系列科普圖書和文創產品。
社會效益:成為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的精品展品,有超過400萬的觀眾駐足參觀。中央電視台《百科探秘》、《科技之光》等知名欄目以恐龍為題材拍攝12部科教片,《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國土資源報》數十家爭相報導。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等主流網路媒體紛紛轉載。項目成果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香港、北京等境內外展出,影響巨大。翼龍成果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西方許多媒體如Science Daily, Live Science以及Nature的研究亮點追蹤報導。汝陽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重要保護古生物化石產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