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是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布的相關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
- 所在地區:河北省
為進一步加強我省地震安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綜合防震減災能力,更好地服務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結合我省防震減災工作實際,制定《河北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人民民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全力推進防震減災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全面提升我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1.以有效減災為標準,建立全面預防機制。以強化管理為手段,落實社會公共責任,實現防震減災效益的最大化。堅持統籌管理,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多措並舉,整體規劃全省防震減災工作。
2.以拓展服務為途徑,提升社會防禦能力。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對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的新要求,動態跟蹤服務工作效果,努力把防震減災建設成果及時轉化為公共服務產品,提高公共服務的總體實效。
3.以提升能力為保障,促進防震減災事業可持續發展。強化防震減災基礎能力建設,推進地震科技創新,實施人才強業戰略,全面提升地震行業自身基礎能力,為防震減災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撐。
(三)工作目標。
1.進一步完善地震監測台網布局。建設渤海新區地震綜合觀測中心,使全省陸地及近海海域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0級。地震發生後,國內地震2分鐘內發出地震“三要素”(時間、地點、震級),基本滿足開展地震預報、速報、烈度速報等服務基礎條件。
2.建立覆蓋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烈度速報台網。建設實時線上的強震觀測系統,形成覆蓋我省重點地區和城市的地震動參數(烈度)速報網,較短時間內實現烈度速報。
3.最佳化重點監視區域前兆台網布局。建立由地形變、地磁等組成的地震前兆(含井下和海域)觀測系統,完善預報分析系統套用平台,開展地殼形變中期預測的趨勢性異常觀測,短臨預測的突發性前兆異常觀測。
4. 著力推進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和科普示範學校及基地建設。規劃建設防震減災示範縣不少於10個、地震安全示範社區174個。在不同地區選擇不同類型、規模的 10家企業開展地震安全試點。新建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172所以上,推進以虛擬現實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主體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全面實施農村地震安全民居 工程,使新農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基本達到具備綜合抗禦6級左右、相當於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或地震動參數)的防禦地震能力。
5. 健全地震應急管理機制。完善地震應急預案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力爭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收到地震速報信息10分鐘內啟動地震應急預案,1小時內啟動應急行 動、上報初步了解的災情、發布震情災情信息;在第一時間內確定災區範圍;震後迅速組織救援隊伍開展救援、救治工作;震後24小時內災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 和安置;3日內地震災區社會秩序基本恢復正常。
6.初步建立地震安全公共服務體系。通過開展震害防禦基礎性工作,依託技術平台、科技隊伍、規範化服務產品和成果的一體化管理系統,向社會提供多項地震安全信息和技術服務。
二、全省防震減災工作現狀
(一) 地震災害概況。我省地質構造複雜,存在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地震構造背景,是地震多發省。在邢台地震以來的40多年時間裡,全省先後發生6級以上地震12 次。其中,1966年邢台7.2級地震、1967年河間—大城6.3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1998年張北6.2級地震等,給人民生命財產 造成了巨大傷亡和損失。依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全省有10個設區市和55%的國土面積位於地震烈度7度以上高烈度地區,其他地區也基本位於6度烈度 區。
(二)工作現狀。
⒈ 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建成河北數字地震觀測網路,建立了由53個數字遙測地震台組成的全省現代化測震台網、59個撥號強震動台站組成的全省強震 記錄台網、47個前兆觀測台站組成的全省數位化前兆監測台網。全省範圍內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級,地震速報能力10分鐘,台網規模及地震監測能力位居全國先 進行列。
⒉地震災害預防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修訂了《河北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防震減災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省、市、縣地震行政執法隊伍初具規模。城市建設工程實現了全程監管,11個設區市已全部納入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程式。
⒊地震應急救援工作體系建設不斷推進。修訂了《河北省地震應急預案》,全省基本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前後銜接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開展了不同規模、形式多樣的地震應急演練。全省避難通道、場所基本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建成各類應急避難場所188個。全省開通了“12322防震減災公益服務熱線”。
⒋地震科技工作不斷發展。設立了河北省地震科研基金,將防震減災科研內容列入科技支撐項目,完成了科技部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子專題、全國地震速報信息共享服務系統等重大科研項目。
⒌ 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取得成效。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家庭”活動,建成了10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級地震 安全示範社區,57所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建成了省科技館防震減災科普展廳和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地震博物館和科普館。完善了新聞發布制度,及時、準 確發布震情,平息地震謠言。
(三)主要問題。
1. 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有待提高。地震預測預報整體水平不高,地震監測網路亟待完善,監測網路體系還不健全。城鄉應對地震災害的綜合防禦能力不高,學校、醫院、 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應急避險措施有待落實,交通、電力、通信等重要基礎設施抗災能力不足,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能力薄弱。
2.應急救援體系不夠完備。全省地震應急救援力量有待加強,應急指揮技術系統亟待完善,應急通信裝備不足,物質儲備難以滿足抗擊大震巨災的需要。
3.地震觀測、探測和實驗能力嚴重不足。地震科技發展水平還不能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地震科技基礎性工作還相對薄弱。
4.地震服務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服務內容、信息量和服務面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有待於進一步深入,廣大人民民眾缺乏防震減災常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主要任務
(一)紮實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
⒈ 強化監測基礎能力建設。大力推進強震動台網建設,初步建立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建立大型水庫、電力、油田及石油儲備基地、礦山等重大建設工程和建築設施專用 地震台網,並納入全省地震監測網路體系。加快地震監測台站現有設備和技術升級,改善觀測環境,進一步提高地震監測效能。加強地震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 全地震台網運行維護、質量檢測技術保障體系。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
⒉ 提高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加快建立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強化對重點地區的地震前兆監測,完善流動監測系統。綜合利用多種觀測方法和技術手段,開展地學及相關 領域跨地區、跨部門的合作研究,多學科、多途徑地探索地震預測理論和方法。加強地震異常的核實、研判與跟蹤。完善監測、科研、預報相結合的震情聯合會商機 制,完善地震預測預報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地震預測預報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⒊ 認真做好群測群防工作。進一步完善地震巨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鄉鎮防震減災助理員的“三網一員”群測群防體系。研究制定加強地震群 測群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建立社會地震觀測員補助資金保障機制,保證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開展和隊伍的穩定,引導公民積極參與群測群防活動。
(二)切實增強城鄉建築物和基礎設施抗震設防保障能力。
⒈完善防震減災法規體系和配套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防震減災各項技術標準,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地震觀測環境和監測設施保護等工作的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切實將防震減災規劃納入同級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廣泛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
⒉嚴格落實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標準。加快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按照確定的目標保質保量地完成。建立健全學校、醫院、商場、公共娛樂設施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地震安全責任制,落實各項防震抗震措施,提高綜合防災能力。
3. 提高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組織開展城市軌道交通、電力樞紐等重要工程設施地震緊急自動處置技術系統研究,提升重大工程抗禦破壞性地震的能力。最佳化抗震設 計、施工,確保重大工程安全。加強抗震性能鑑定與核查登記,及時消除安全隱患。落實水庫、重點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緊完成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內病險 水庫的除險加固。加強輸油氣管線、重點污染治理設施等管理和維護,防止地震引發次生災害。提升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抗震保障能力。
4. 全面加強農村地震安全工作。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農民自建房抗震設防的指導管理。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農民自建房嚴格依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 震設計規範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依據《河北省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實施方案》,配合省有關部門引導農民在建房時採取科學適當的抗震措施,將農村民居地震 安全工程依法納入農村新民居建設。
5.組織開展震害防禦基礎性工作。完成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縣級以上城市的活斷層探測及地震危險性評價、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工作。國土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必須依據地震活動斷層探測結果,充分考慮潛在地震風險,予以合理避讓。
6. 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與地震安全性評價監管。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必須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強化建設工程各環節抗震設防要求的監管。加大城市危舊房 抗震設防普查和加固改造力度,重大建設工程、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依法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加強對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監督 管理,實行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質量終身負責制。
(三)全面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⒈ 加強地震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要按照統一指揮、反應迅速、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健全地震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完善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的各項規 章制度,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協調聯動、信息共享、災害評估等工作責任。加強省、市、縣(市、區)地震應急指揮技術平台建設,切實保障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日 常更新、災害損失快速評估、災情實時獲取與上報,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支撐。進一步增強地震及相關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適時組織 跨區域、跨部門以及軍地聯合的搶險救災演練。
⒉ 加強地震災害救援力量建設。充分發揮部隊、公安、消防等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建立以地震災害專業救援隊伍為中堅、各有關行業專業救援力量為骨幹、志願者隊 伍為補充的三位一體地震緊急救援隊伍,逐步形成全省統一領導、協調有序、專兼結合、優勢互補、保障有力的地震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各市、縣(市、區)要以公 安消防部隊及其他優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依託,建立 “一專多能”的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街道、社區、鄉鎮要充分發揮具有相關救援專業知識和經驗人員的作用,組建應急救援組織。
⒊ 積極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和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各地要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結合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公共設施,因地 制宜搞好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加強省、市、縣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跨地區、跨行業的物資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機制,實現專業儲備與社會 儲備、物資儲備與生產力儲備的有機結合,依託現有救災物資儲備庫,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確定儲備品種和數量。
(四)深入開展防震減災宣傳和科普教育工作。
⒈積極發揮防震減災示範作用。認真落實《河北省防震減災宣傳規劃(2011-2015年)》,加強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示範點建設,力爭在有條件的縣(市)建設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為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提供必要的場所和空間。
⒉努力提高防震減災知識教育普及率。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大中國小、行政學院教育內容,用5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城鄉基本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教育,實現防震減災知識的全覆蓋。
⒊著力加強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加強防震減災法制宣傳、日常宣傳以及面向部隊官兵的防震減災知識普及工作。加快我省防震減災宣傳網路平台建設。積極推進科普作品的研製,努力打造一批科學實用、通俗易懂的科普精品,滿足社會公眾對防震減災知識的需求。
(五) 提高地震科技水平。充分利用地震科技資源,重點進行套用和技術創新研究,引進和利用人工震源主動探測技術、深部電磁測深技術和城市活斷層探測研究成果,繼 續深入研究河北區域的深部構造特徵。在開展地震預測理論、方法以及近場地震動與場地效應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地震前兆機理研究,開拓現有技術系統功能的信息 與社會服務功能,開展利用現有觀測記錄聯合進行烈度速報技術研究,加強預警技術系統研究和工程安全服務。構建覆蓋全省的地震監測網路通信、地震數據處理、 地震數據服務等基礎服務平台,為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條件保障。
四、重點項目
(一) 河北省地震觀測中心工程。按照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區位要求,套用現代信息網路通信和專業技術,建設集測震、強震、前兆、計算機網路分中心、華北區域維修中 心、烈度速報中心、地震數據與功能儲備中心等於一體的地震觀測中心,配備必要的觀測設備和新建必要的基礎設施。新建河北省地震綜合觀測實驗室,建設井下應 力、應變、流體、電磁和測震觀測系統,開展主動震源監測、立體監測等,進一步提高我省地震綜合觀測能力。建設地震應急訓練及救援培訓基地,為我省專業救援 隊員、現場應急工作人員、志願者提供專業技術培訓、現場訓練和救援演練工作場所。
(二)渤海新區地震綜合觀測中心建設。採用最先進的網路技術、觀測設備和新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地震綜合觀測中心,提高我省近海海域地震監測能力,為開展海域地震觀測積累經驗。
(三) 石家莊、秦皇島市烈度速報台網系統建設。依託中國地震局在唐山市建設的唐山地區地震烈度速報台網,在石家莊市及其周邊地區建設平均台站間距達到5公里左右 的150個左右強震烈度速報台站,在秦皇島市新建100左右個強震觀測台站,同時,建設河北強震烈度速報數據處理中心。
(四) 地震觀測GPS技術系統建設。依託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項目建設成果,利用GPS觀測技術,沿燕山褶皺帶和華北平原沉降帶的交接地帶建設15個GPS 觀測基準站,與原有8個GNSS基準站共同構成我省GNSS觀測網路。新建集系統運行監控、數據匯集、存儲交換、處理分析、管理共享與信息發布於一體的 GPS形變台網監測數據中心。在土層覆蓋較深的設區市建設2至4個井深為500至1000米的綜合觀測台站,部署井下地震、地球物理觀測設備。通過高精度 地震應變、應力、傾斜、地熱等地球物理場的長期觀測,為地震活動性觀測、應力場與地球物理場的長期變化等基礎研究提供基礎技術保障。
(五) 地震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依託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和我省防震減災信息網路,建立城市生命線工程震害預測資料庫和震害防禦服務平台。在我省位於地震監視防禦 區和地震烈度7度區以上的市及有條件的縣建設農村地震安全民居服務系統和資料庫平台,編制地震安全民居圖集,為社會提供防震減災服務。
(六)河北地震應急指揮技術平台建設。完善現有省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建立省、市、縣三級地震應急指揮視頻會議系統,形成指揮統一、資源共享、協同配合的全省地震應急指揮系統,為應急指揮提供條件保障。
(七) 河北省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系統建設。建立我省防震減災宣傳資料庫,完善省、市、縣三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平台,建設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縣(市、區)宣 傳陣地,購置一批防震減災知識流動宣傳車,為全省縣級地震部門和專業地震台站配備必要的科普宣傳資料,印製面向不同社會群體的《防震減災知識讀本》、防震 減災知識明白紙和《地震應急宣傳手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市、縣(市、區)地震工作機構建設,完善常態化溝通協調工作機制。地震主管部門要按照部門職責分工,進一步落實責任,健全監督檢查機制,為構建政府負責、部門協調、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提供組織保障。
(二) 健全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各級政府要按照現行體制機制和投資渠道,把防震減災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保證防震減災規劃工作任務和項目資金需要。完善 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體,建立鼓勵和引導企業及社會各方面支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多渠道資金保障機制。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和資金安全,提高資金 使用效益。
(三)完善地震科技管理機制。建立科研管理問責制、追蹤問效制度和各類地震科技項目的分類評價方法。完善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機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為推動地震科技創新提供條件保障。
(四)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緊密結合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要,最佳化地震人才資源配置,形成業務、科研、管理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培養高層次的地震科技領軍人才 和高素質的業務骨幹。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制度,促進人才成長、流動、競爭、創新的激勵機制和分層次、重實效的人才培養機制。
(五)建立資源共享的協作機制。緊密結合我省省情及地震災害特徵,積極開展全方位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國內數據資源和產品共享,加強部門與科研機構、高校間的合作,充分挖掘潛在社會資源,促進信息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