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歷史悠久,遠古時代,沛地稱“沛澤”,是我國最古老的縣城之一。素有“千古龍飛地,帝王將相鄉”的美譽,文化遺產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沛縣織錦
- 地理位置:沛縣
沛縣織錦簡介,沛縣織錦傳承,沛縣織錦工藝,沛縣織錦保護,
沛縣織錦簡介
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和黃泛區移民,使沛縣成為齊魯文化和荊楚文化的接合部,形成風格獨具的古沛文化特徵。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的人文環境和富饒的水土資源,滋養著獨具沛縣特色的民間藝術,沛縣織錦就是其中的一株奇葩。
沛縣織錦是沛縣湖區保留較完整的一種原始紡織工藝品。《沛縣誌》記載:清鹹豐年間,黃河決口,各地災民遷徙到微山湖沿岸定居。災民將本地織錦工藝帶到沛縣,形成家家紡線、戶戶織錦的局面。織錦的工藝和習俗延續至今。
沛縣織錦以獨特的符號形式記載著沛縣湖區人民對美的嚮往與追求,在代代傳承中,構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視覺符號系統,這是對自然之美的肯定,飽含著深厚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和追求美的質樸情感。
沛縣織錦傳承
沛縣湖區女子一般從十歲左右開始學習織錦,她們採用一種非常原始的木機,以通經斷緯方法,挑換緯紗、手送木梭打織完成。
通經斷緯,即紡織中的“挖梭”工藝,經線在錦面上是貫通而不間斷的,各色緯線僅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由於經緯線的交錯,傳統沛縣織錦只適合表現相對簡潔的圖形。
傳統沛縣織錦是湖區人民在相對閉塞落後的環境下,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而使用簡單的加工工具,以樸素的織造工藝,依靠口授心記,將集體智慧與個體創造性相結合,運用強烈對比色彩,使織錦具有濃郁的抽象性與裝飾色彩特徵,畫面呈現出優美的韻律。
沛縣織錦同時承載了湖區人民相對古樸的審美情趣,也反映了沛縣湖區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下,滿懷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
沛縣織錦工藝
沛縣湖區人民相對偏僻的居住環境,使其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織錦紋樣也因此一直保留濃厚的傳統特色。
沛縣織錦以土紅、靛藍棉線為經線和底緯,通經斷緯,挑織而成。織造工藝及準備工序的主要程式可歸納為①紡線:將棉纖維紡成棉線;②染線:用民間自加工的染料將棉線染色;③倒線:利用紡車將染好的線倒在落子上,便於牽紗;④裝扣:經線牽完後,將經線嚴格按順序勾入竹筘筘眼穿筘整經過程;⑤上機:將經頭和經尾綑紮在滾布軸上,並將經線紮好扎平;⑥試織:先試織一段平紋布頭再織帶花筒的夾色緯錦面(花樣一般以心計默數或參考現成的紋飾),錯綜過緯、打緯,如此循環完成織造。
沛縣織錦最常見的是拼縫加工成床上用品、小孩的蓋裙、披肩和衣服。其中常見的花型:條子花、七錯、五錯、俗花、貓蹄花、大八磚、小八磚、長流水。
沛縣織錦保護
近年來,現代織物更新發展,給傳統織錦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原來一些從事織錦的藝人轉行,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高,當代傳承人學藝不精,如不及時搶救保護,將導致沛縣民間織錦的工藝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