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臘子

沙臘子,分布於中國的長江乾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易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沙臘子
  • 別稱:鱘魚
  • :動物界
  • 英文:River sturgeon
簡介,外形特徵,分布地區,生存習性,種群現狀,

簡介

分類地位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鱘形目 Acipenseriformes
科: 鱘科 Acipenseridae
屬: 鱘屬 Acipenser
達氏鱘 A. dabryanus
沙臘子

外形特徵

體長呈梭形。頭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較短,前端尖細。口下位,橫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須2對。眼小(較中華鱘相對為大)。鼻孔、鰓孔均大。鰓蓋膜與鰓峽相連。左右鰓孔分離。體被5行骨板狀硬鱗,鱗間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與中華鱘相似,但成魚體長較短,體重較輕。鰓耙呈三角形薄片狀,33-54枚。體背及側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鰭青灰色,邊緣白色。

分布地區

達氏鱘是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常在江河中下層活動,在長江的湖北長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較習見,亦進入大型湖泊。尤喜棲息於流速較緩、富腐植質和底棲生物的沙質底或卵石磧壩的河灣或深沱中。

生存習性

生長速度較快。生殖群體雄性4-7齡、雌性5-8齡達性成熟,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公斤。產卵季節在10-11月,少數延至12月。性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產卵,卵為沉性和粘著性。卵粘著在產卵場的石礫灘底發育。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類和腐植質等。幼魚以水生寡毛類、蜻蜓幼蟲、雙翅目幼蟲、搖蚊幼蟲和小魚等為食;較大幼魚和成魚以腐植質和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產卵期一般停食。

種群現狀

產於長江上游的大型經濟魚類,天然產量不大,而在產區的漁業中尚占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來,數量大減,處於瀕危狀態。2013年已受到長江上游各省的重視,與中華鱘同樣受到有效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