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新市鎮(Shatin New Town)是香港新市鎮之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自1990年代起擴展至馬鞍山。...
香港新市鎮,自從1973年以來開始發展,已經發展了9個新市鎮(在香港政府早期文獻中),以應付香港人口的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香港的居住環境。...
沙田位於新界中部,是香港早期發展的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店林立,也有工業區和少量的商業大廈,是新界區中一個多元化的市鎮。沙田的範圍很廣大,住宅分布在各地點,...
香港沙田人口和區域 編輯 現在沙田區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新市鎮,主要為住宅用地,約有六成半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另有...
新市鎮,又稱計畫城市,指事先經過周密城市規劃所興建的新城市或大型社區,取代現有都市市中心向四方擴張的發展模式。新市鎮通常位於城市的郊區,主要目的是解決和舒緩...
馬鞍山屬於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是度假不二之處,也是小型的旅行勝地和大型住宅所在地。...
沙田是政府早期發展的新市鎮,其所處位置,為填海土地。乘九廣鐵路過了九龍塘站,列車進入獅子山隧道,出了隧道,右手的山頂上有一大塊石頭,這塊石頭被稱做望夫石。...
大埔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位於新界大埔。二次大戰以後,大埔的人口不斷增加,1971年大埔的人口已增至六萬七千多人。1979年1月,港府宣布將大埔發展為新市鎮...
該涼亭於1981年6月17日由當時沙田理民府夏思義博士主持奠基,同年12月建成。身處涼亭之中,遊人可居高臨下盡覽沙田新市鎮的全貌。該獅子亭也成為了沙田區議會為...
1949年,英國政府建造沙田機場供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進駐使用。1962年,颱風溫黛正面吹襲香港,嚴重摧毀沙田機場。1970年代初期,港英政府為了發展沙田新市鎮,拆毀了沙田...
沙田路繞過沙田新市鎮中心及跨越沙田第一城附近的城門河,連線獅子山隧道及9號幹線。此外,沙田路有支路(沙瀝公路)接駁2號幹線的大老山公路,通往大老山隧道或馬鞍山...
火炭位於香港沙田區中部,是沙田新市鎮的主要工業區。然而,於九廣東鐵沿線的何東樓,也有少量住宅大廈。另外,香港體育學院、沙田馬場以及彭福公園位於火炭東面。...
19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並把城門河延長成為一條7公里長,200米闊的人工河道。自此,沙田海便成為城門河道的一部份,沙田海大部分...
沙田馬場-彭福公園占地8公頃,位於香港沙田火炭對面平地上,利用沙田馬場跑馬道空地建成,是新市鎮較知名公園之一。...
隨著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需要在沙田海填海,畫舫因而被逼遷多次,在西林寺口和禾𪨶邨對開海面等地停泊,未有離開沙田範圍。不過由於船位是租用,每次移動...
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大埔公路-沙田段被擴闊,同時被納入貫通香港南北的1號幹線。2003年,運輸署重組路線編號,大埔公路-沙田段改為9號幹線,視為新界環...
根據2004年香港政府的估計,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37,000人,是全港人口最多的區份。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
瀝源邨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沙田區,於1975年正式入伙。它是沙田區首個公共屋邨,開發沙田新市鎮的先鋒,毗連禾輋邨。香港電台首部兒童劇小時候(1977年版...
在博康邨興建之前,其所在地原是一個淺灘,1970年代香港政府開發沙田新市鎮,便把淺灘以及其對出的沙田海填平以興建沙角邨及乙明邨,並將博康邨的所在地定為“...
1970年代,荃灣、醉酒灣(今葵涌貨櫃碼頭)以及沙田等新市鎮都有大規模填海工程。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也進行了不少填海工程,範圍不僅限於維多利亞...
70年代制定了在新界建設新市鎮的龐大計畫,預計可容納300萬人,以供疏散現有市區人口和容納至20世紀末新增人口的需要。建設中的新市鎮有荃灣、沙田和屯門,以及在原有...
在1995年之前,顯徑邨屬於沙田區議會顯田選區,當時區議員是湯寶珍。顯徑邨歷史 編輯 由於顯徑邨興建之時,沙田新市鎮仍在開發初期,加上該邨位於沙田市區南端,...
及後,經過無數次的填海工程,沙田海變成了筆直的城門河,一路伸展至馬鞍山及大埔白石角。城門河上游1970年代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並把城門...
沙田是政府早期發展的新市鎮,其所處位置,為填海土地。乘九廣鐵路過了九龍塘站,列車進入獅子山隧道,出了隧道,右手的山頂上有一大塊石頭,這塊石頭被稱做望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