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爾沁村

沙爾沁村

沙爾沁村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鄉,地處老城東20公里,大青山腳下,在110國道北側。包頭市九原區沙爾沁鎮得名即源於境內這個最大村莊沙爾沁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爾沁村
  • 別名:沙爾沁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沙爾沁鄉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康熙五十六年,清鹹豐年間,解放前後,改革開放前後,

地理環境

村西北台地山腳下,有一道民眾稱為“土壠”的邊牆,殘高1米,底寬8米,約長3公里,夯層比較清晰,北走大青山南麓的沙爾沁召西邊,匍匐而行西南,直抵黃河北岸。據專家考證,它是金代長城。很久很久以前,這一帶水草豐美,牛羊較多,蒙古族民眾在此遊牧生活,“沙爾沁”,蒙語意為“擠奶的地方”。

歷史沿革

康熙五十六年

即公元1717年,清政府為保證軍隊供應,設定驛站總計35台。其中,第5台沙爾沁兵站就在今天的沙爾沁村。1748年,即乾隆十三年,清政府實行放墾,山西省忻洲人走西口遠道而來,看準這裡山清水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便來此居住。又從蒙古族牧民手中租地墾荒,逐漸定居,光景好了,忻洲人來得多了,形成村莊,走西口民眾習慣稱呼此地為“忻洲圪旦”。

清鹹豐年間

蒙古族塔其布的父親,參加僧格林沁的蒙古軍西征。在平息馬化龍的戰鬥中,榮立戰功,清政府論功行賞,賜給四品官職,被冊封為世襲掌蓋;賜該族以“巴”字為姓;拔款在該村南街西端建築府衙,當地人稱為“章蓋衙門”(至今府第院落仍在)。專門辦理蒙古人事務,管轄蒙古族戶口地。那時,當村貫通東西的大街上適時出現飯館、驛站、店鋪、商號等,逐步成為遠近馳名的大集鎮。正是如此,蒙古族名稱“沙爾沁”影響較大,廣泛流傳下來,漢族名稱“忻洲圪旦”漸漸地被人淡忘。
沙爾沁村
暜化寺

解放前後

1926年前後,老一輩革命家吉雅泰、奎壁、李森、劉仁等同志搞地下活動,經常來此駐腳。1945年11月12日,第一次綏包戰役打響,賀龍同志的攻城總指揮部就設在沙爾沁召的經堂內,至今,村民們還在傳誦當年賀龍指揮八路軍攻打包頭的傳奇故事。

改革開放前後

沙爾沁村是整個包頭地區、大青山腳下的最大村莊,改革開放以前,全村分為3個大隊、24個小隊。舊社會隸屬於薩拉齊縣鄂爾格遜鄉。改革開放後,改隸為薩拉齊縣二區。1958年4月2日,薩拉齊縣二區整體劃歸包頭郊區,改名為東園人民公社。2006年春天,隸屬於合鄉並鎮後的沙爾沁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