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洪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4年
- 職業:校長
- 畢業院校:哈爾濱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教育――為了人的幸福》
- 工作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職稱:特級教師
個人簡介,沙洪澤的辦學思想,主要作品,
個人簡介
沙洪澤,男,漢族,1954年8月生,1972年2月參加工作,197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哈爾濱師範大學數學教育專業畢業,大學本科學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督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黑龍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中學骨幹校長,黑龍江省教育學會副會長。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校長助理。
1972年2月至1974年10月,黑龍江省五常縣興隆公社新城學校教師
1974年10月至1977年8月,哈爾濱師範學院數學係數學教育專業學習
1977年8月至1984年8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1984年8月至1986年12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導主任
1986年12月至1997年9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1994年5月晉升為中學特級教師)
1997年9月至1998年4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1998年4月至2013年3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2005年9月晉升為教授)
2013年3月至今,哈爾濱師範大學校長助理
1972年2月至1974年10月,黑龍江省五常縣興隆公社新城學校教師
1974年10月至1977年8月,哈爾濱師範學院數學係數學教育專業學習
1977年8月至1984年8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1984年8月至1986年12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導主任
1986年12月至1997年9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1994年5月晉升為中學特級教師)
1997年9月至1998年4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1998年4月至2013年3月,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2005年9月晉升為教授)
2013年3月至今,哈爾濱師範大學校長助理
1994年被評為特級教師, 1998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2000年被評為全國教育信息先進個人,同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專家型"校長,同年被評為全國中學骨幹校長,並三次到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研修。2000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及證書。現任全國創新學習研究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數學普及委員會副主任、黑龍江省中國小藝術教育委員會理事長、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哈師大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等職。先後主持過三個國家級"九五"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重點課題並已經通過專家鑑定,並獲科研一等獎。曾發表論文80多篇,出版專著1本,主編文集3本,累計近150萬字。
沙洪澤同志始終樹立"人本意識、競爭意識、精品意識、創新意識"的辦學理念,堅持"一切為學生的成才而奠基的"辦學思想,在實踐"全面發展、學有特色"的育人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四統一"的辦學思想,即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統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統一。學校"十五"發展目標定位是: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建設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有特色、現代化的一流中學,並首批進入全國示範高中的行列。為了實現學校發展目標,提出了實施九項工程。即實施優質教育工程、名師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程、德育主旋律工程、課程改革工程、教學質量金牌工程、硬體建設工程、排憂工程、社區共建工程。並提出了具體實施方案。
學校曾多次受到各級各類嘉獎:如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通令嘉獎、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省教育廳先進集體、省"兩全"先進學校、連續多年市政府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標兵,教育部、國家體委授予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實施辦法先進單位、黑龍江省培養優秀體育藝術人才、全國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國家級示範高中。
沙洪澤的辦學思想
他是一個善良而平易近人的人,你可以隨意走進他的辦公室,和他在一起嘮叨、喝茶,顯得那么自然,隨意;他善於學習,同時又勤于思考,凡是他認定的事情就會一乾到底,因而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他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以自身高尚的品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圍的人。他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師生,有著寬容、大度的心胸,善於團結人,他梳理提煉出了“學校精神”,創造性地提出了“學校是教師們的學校”,逐步構建起學校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徵的學校文化,確立了“教育,為了人的幸福”的教育理念。
他把學校的品質和自己的個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實現了學校的快速發展,成就了一所知名中學的大氣和豪氣。他就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沙洪澤。近日,我們專程採訪了沙洪澤校長,試圖解讀這位教育家獨特的內涵和魅力,以及他對基礎教育的精闢見解,和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
教育,為了人的幸福
1997年,當了11年副校長的沙洪澤從老校長王殿安的手中接過了校長的接力棒,從此,在傳承學校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沙洪澤開始精心構建著自己心目中的學校:充滿著人性關懷和科學光輝,具有濃厚的研究氛圍,讓每個人都施展智慧的靈光。他也清醒地意識到,學校的發展要解決一個目標定位問題,滿足這樣幾個客觀,一是學校是什麼樣的基礎,二是社會對學校發展提出的要求,三是生源的質量和教師的質量,最後還要考慮到學校的文化。他所追求的學校性格或者品質首先要有文化,有內涵,有底蘊,有特色,講學術,有生氣,有眼界。為此,沙洪澤校長一直在學習著,思索著,實踐著,創造著。
2001年,一個偶然機會,沙洪澤的長期實踐和探索突然有了開悟。那是在教育部組織的一個全國知名校長培訓班裡,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東北師大附中校長孫鶴娟問沙洪澤抽菸幹嘛,沙洪澤回答說,我抽菸我幸福啊。陳玉琨教授就說,那咱們就圍繞著幸福來寫你的論文吧,即此“教育,為了人的幸福”這一命題誕生了。沙洪澤校長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極有意義的話題,它和自己多年來的冥思苦想不謀而合。
“教育,為了人的幸福”是一個涉及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的命題,是對教育終極目的的一種解釋。沙校長認為,我們過去過分強調了教育的社會性,從教育的功能上講,它應該涵蓋兩個方面,一是促進人的發展,一是促進社會的發展。人是有差異的,社會是多元的。差異對著多元,那么多元就需要差異,人的發展需要個性能得到充分的釋放,這就是社會發展,所以說它們是一致的。“為了人的幸福”是教育在審視現實社會、教育現狀、教育本質和改革發展後做出的理智而又理想的選擇,它包括四個中心論點:基礎教育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讓學校成為提升學生幸福水平的樂園;讓每位教師成為幸福的人;學校課程是師生走向幸福的階梯。
“幸福”是一個公認的模糊的概念,但在語義學中其含義是相對統一和明確的。幸福的概念在拉丁語中寫作beatitudo,基本含義是至福;在英語中的表達是happy,含有幸運、快樂、愉快的意蘊;在漢語中,幸福是一種“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這種生活能給人一種稱心如意的感覺。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對幸福的真諦是什麼、我們需要什麼用樣的幸福、怎樣追求幸福等問題的討論也一直會延續著。
沙洪澤校長認為,結合對歷史的思索和對現實的描述,對幸福的理解和解讀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即幸福觀是人生幸福的航標、幸福是物質豐富與精神充實的統一、幸福是一種有待於發展的主體能力。具體地講,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與享樂、快樂、道德、理想有著密切的聯繫,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樹立學生正確的幸福觀;幸福具有條件性,追求幸福的過程是主客體間對象化的過程,思考人的幸福問題需就物質財富與人的幸福的關係問題進行辨析和澄清;無論是對幸福的感受或者是對幸福的創造能力,都是主體一種有待開發的潛能。
針對幸福教育在認識和實踐中的誤區,沙洪澤也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他認為認識中的誤區表現在過分強調幸福的物質性,或者過分強調幸福的精神性;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享樂主義蔓延、課業負擔過重、個人發展空間小、自我價值得不到肯定等諸多現象,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並切實加以引領和解決。
那么幸福為什麼需要教育?沙校長認為,幸福作為對人生的一種體驗,需要在後天的活動中獲得。作為構成幸福主要部分的幸福觀、幸福品質、幸福能力等的確立需要教育,提高學生感知和創造幸福的能力需要教育,幸福與學生的身心發展同在,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幸福指數是有關聯的,提升幸福的水平和教育是相關聯的,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教育,就有不同的幸福。那么,教育為什麼需要幸福呢?這是因為幸福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作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幸福的過程,與幸福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教育作為一種飽含著對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以人文關懷的領域,體驗生活和存在的意義是教育直接的、現實的目的,構建幸福生活本身就是對人生最有意義的創造,基礎教育尤其要培養學生建構幸福生活的能力。
因而,哈師大附中的教育首先讓學生們感受到幸福,在教育實踐中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克服學校教育過程中幸福觀的偏差、個體認識的偏差、學生學習認識的偏差,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真正的快樂。讓學生們在學會求真、求美、求善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幸福,而不是僅僅為了膚淺的升學率而使學生沉溺於枯燥的習題演練中,從而失去發現真理的愉悅,失去探索未知的衝動。善是人類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一個路標、一個中介,是人類的本質屬性,以善念來引導世界前進的方向。美的境界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哈師大附中的教育追求不是單純的求真,也不是單純的求善,同時也應該追求美,是美的教育。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歸宿,“人是什麼”便自然而然地成為決定教育“何為”與“為何”的一個根本支點,這是沙洪澤校長辦學思想的基點,具體解讀他的“教育,為了人的幸福”這一辦學思想的內涵,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事業”、“教育是‘交往’和‘理解’”和“教育是一種享受”,由此支撐起了沙洪澤校長幸福教育的思想體系,依靠學生進行,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的發展為教育的目的,進而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思想解放的空間決定事業發展的空間,思考問題的高度決定了事業成就的高度”,這是沙洪澤多年來辦學實踐的深刻感悟。教育是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重要的是滿足個體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教育,為了人的幸福”正是建立在對教育性質的這一認識基礎上,讓學校成為提升學生幸福水平的樂園,讓學生懂得幸福的真諦,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自我發展中成為幸福者和幸福的創造者。
一個優秀的校長要有一個堅定的教育理想,要具有哲學思考,能夠成為學校的思想領導, 同時,還要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又不隨波逐流。沙洪澤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對時代特徵的洞悉,使他能夠對一些教育問題理解得很深刻。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也不可避免的要隨著進行與之相適應的各種變革,但是,沙洪澤預見到了時代教育的發展軌跡,並提出了與之相吻合的理念,注定了哈師大附中在基礎教育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教育理念是一種文化氛圍,一種向上的精神取向,也是一種理性目標的導航。教育理念的確立,實質是校長教育思想的一種升華。沙洪澤校長將多年的辦學經驗上升到理性認識,提出了“教育,為了人的幸福”的教育理念,無疑需要具備戰略的眼光和前瞻的膽略,更需要具有戰略定位的能力,以設計和安排未來,從而引領著哈師大附中人走向至善至美的境界。
學校是教師的精神家園
2001年9月,醫院的病床上,一位長者竭盡全力向前來探望的沙校長說出有生中最後一個請求:“校長,請你答應,日後在我的靈堂前一定要寫上‘我愛附中’這四個字!一定,一定……”此時的沙校長強忍住眼中的淚水,重重地點點頭,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說:“王老師,您放心吧。”
這位長者叫王為凡,是哈師大附中的一位退休教師。沙校長清晰地記得,就在三年前,他也答應過王老師一個請求。那年,王老師退休了,有人曾經用每月3000元的薪酬聘請他,但王老師卻不為所動,反而幾次跑到校長室懇求:“校長,我不出去!我在附中教了一輩子書,一下子不教了心裡沒著落,連做夢都是學生和學校的事情。請學校答應我再教一輪吧,我不要錢。”
這兩個場景長久地定格在了沙校長的內心深處,深深地感動著他,影響著他,使他對學校、對教師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也正是源於他的深入思考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幾年前沙洪澤提出了“學校是教師的學校”這一理念。當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質疑。
但沙洪澤校長認為,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應提高教師的生命質量,教師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是提高教師生命質量的重要部分。這一觀點的提出,不僅是對教師人的尊重,也是對教師職業的尊重,能夠喚起教師對職業的熱愛和職業幸福感。通過多年來的探索和實踐, “學校是教師的學校”這一理念,已成為哈師大附中幹部、教師的共識,甚至化作附中的一種文化生態。
“尊重教師的程度,體現了學校文化成熟的程度。”作為一位長期從事基礎教育管理的專家,沙校長從一位教師生動的事例中,總結提煉出基礎教育領域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和方法,不僅為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提供重要條件,更促進了哈師大附中的健康穩步發展。
實際上,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永恆不變的主題。沙洪澤校長一直認為,教師作為學校最重要的主體,學校的每一步發展都凝聚著教師的智慧和汗水,教師的命運和學校的命運息息相關,教師的勞動和奉獻應該得到尊重和認可。他的教師隊伍建設理念涵蓋三個方面,首先,沒有一流的教師沒有一流的教育,也很難培養一流的學生,學校是培養教師的地方;其次,要把創造還給教師;此外,學校是教師的學校。
在哈師大附中,教師處於一個備受尊重的氛圍,他們的建議、創造、奉獻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選人問題上,教師們和校長有著同樣權重的一票;在教師培養問題上,除了嚴格實行的“一三六九工程”外,還有“非常有利”的“老帶新”,也有一招見效的“炒課”,以及全國、省、市區開展的賽課、公開課和研究課;在培養目標上,沙洪澤校長提出了培養“實踐型教育專家”的願景,並已付諸實踐。熱愛、尊重、責任、幸福、依戀,環環相扣,在哈師大附中教師中間發生著連環效應,影響著教師的精神世界。
“把創造還給教師”則給足老師們空間,鼓勵不同學術見解及對不同教學流派的研究,允許失敗,允許一些“孤獨的思考者”,甚至寬容一些學術上的“狂妄者”,使得課堂因為老師的創造而變得更加精彩,那些創新點和突破點則時常成為學生對科學創造和科學價值產生共鳴的著眼點和契合點。
沙洪澤校長在其中則表現出自身獨特的凝聚力和親和力。一個方面,他比較了解教師從事教學教育的各方面的素質,關注教師們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他以自己特有的文化,以自己的思想和人格魅力,為師生提供寬鬆的環境,使得老師們不僅工作起來感覺很舒服,他們的想法也大都得到了大力的支持,進而變成現實。
熟悉沙洪澤的人都知道他做人做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寬容。他能夠包容老師的各種言行,但這並不是一味的放任、縱容。另一方面,學術上的開放,使得沙洪澤很喜歡學習,他研究問題也比較深入,甚至在看電視時也總是帶著一種教育家的眼光去審視,吸納各個學科,各個行業的精華,並把它們運用到教育上來。同時,沙洪澤把“眼界”二字看的很重,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是靠“眼界”和智慧引領學生前行的,教師“眼界”的深度和寬度,決定了教育的厚度和高度,教師的“眼界”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認識水平的前提和條件。教師精神家園的構建,無疑使得教師的“眼界”成為一種境界。
“海洋文化”
一所譽滿社會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來的教育充滿力量,這力量深入骨髓。當精神站立起來時,所有的努力都變成自覺、自動和自發。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每個人都傾其所能,傾其所力。
哈師大附中五十多年的辦學歷程,已經形成了自身優良的傳統,沙洪澤和教師一道把它提煉為“哈師大附中精神”。概括起來包括三種成份,即創建初期,艱苦奮鬥、拼博進取的務實精神;第二時期,倡導科學管理,大興學術之風,提倡教、學、做合一的科學精神;第三時期,倡導先進育人理念,主張人文關懷,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開拓精神。
三種成份的有機統一,即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的統一,因而“哈師大附中精神”是傳統文化和當代精神的凝聚和彰顯。具體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在個體層面它表現為“平民本色、精英氣質”,即厚德誠信、團結協作、志存高遠、引領潮流,在這個層面上哈師大附中精神發揮了巨大的道德潛能,通過榜樣力量激勵哈師大附中人不斷開拓進取,奮發向上;另一個層面是社會層面,它集中表現為“融於社會、服務於人類”,在這個層面上哈師大附中人的觀念形態發揮了巨大的驅動力、凝聚力和輻射力,鼓舞著正在附中工作學習和曾在附中工作學習過的人們為美好明天而不懈奮鬥。
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學校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澱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徵及精神價值傳統。它構成了學校文化的核心,決定著學校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歸根到底決定並制約著學校文化系統的取向和性質。這種精神是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經驗的文化積澱,它植根於其悠久的歷史進程與深厚的校園文化內涵之上,是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成為學校的一種“教育場”,是學校的“精、氣、神”,因而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
“哈師大附中精神”,說到底就是一種團隊精神,就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展示出強大的內聚力,從而把學校所有成員都團結在這面精神的旗幟下,發揮著鼓舞士氣、凝聚師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體的每個成員產生一種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宿感,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齊心協力,服從群體,服從大局;它能使學校每個成員都產生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識和榮譽感,覺得自己的進退榮辱與群體息息相關,整個群體成員互幫互學,共同進步。
在梳理提煉“哈師大附中精神”的同時,沙洪澤也在精心構建著學校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顧名思義,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與文化結合。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和體系,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係,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民間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
海洋文化本是以海洋為生成背景的文化,具有人類生命的本然性和壯美性,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強烈的競爭冒險意識和開創意識,其激情與浪漫,其壯美心態等等。海洋是全球聯通的,海洋文化的發展具有開放、傳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點,崇尚流動,崇尚機遇,信奉“能拼才會贏”,是一種先進文化。
海洋的博大與浩渺,文化的廣闊與深厚,二者交匯為一,相融相成,成為哈師大附中一種無形資源,生生不息,流動不止,無時不在,不處不在,瀰漫於校園之中,潛移默化地激勵著學生。沙洪澤校長立足於哈師大附中的客觀實際,把海洋文化開放、傳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點引入學校文化建設中,使得哈師大附中的學校文化顯得大氣,如海洋一般兼容並包,而且總是一浪高過一浪,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
“平民本色,精英氣質”
在沙洪澤校長的辦公室里,一幅中石先生題寫的“平民本色,精英氣質”的字尤其醒目。這是哈師大附中“全面發展,學有特色,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創造未來的人”育人目標的細化,也是沙校長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學生無論當前發展,還是長遠發展,都要邁出堅實而有力的腳步,成為具有“平民本色,精英氣質”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平民”與“精英”是一組相對的範疇,“平民”指“普通的人”,即普通老百姓,“精英”指“出類拔萃的人”。自秦朝一統天下之後,中國的爵位世襲制度就逐漸瓦解了,傳統意義上的貴族、平民社會結構已經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精英和普通百姓的社會結構。在特定社會中,平民與精英因其出身、職業、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處於不同階層,並且由於兩個階層在社會生活中所擁有的活動能力、所面對的實際問題等的不同,平民階層和精英階層逐漸形成相互區別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理想及生活方式;平民意識注重的是人,關心的是人,它肯定人的價值、人的存在,提倡的是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平民本色”,指普通人應該具有的本來面貌,即一個普通公民至少應該懂得孝敬父母,知道感恩,講究誠信,樸實無華,這是最起碼的一個人應具備的氣質,以後無論在什麼崗位,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對孩子來說都應該有這樣的心靈本色;“精英氣質”,指出類拔萃的人的氣度和風格,哈師大附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成為領袖人物,符合學生的長遠發展。
“平民本色,精英氣質”,那是一種平常的心態,具備誠信、崇善、厚德、自律、勤勞而質樸的傳統美德;那也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於引領時代潮流,有大氣,做大事,成大器。
在沙洪澤校長看來,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夠使學生形成陽光心態和健康人格的教育;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使學生的內心世界變得越來越充實和富有力量的教育;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夠使學生在創造中成長的教育。
“平民本色,精英氣質”濃縮了高質量教育的內涵,成為哈師大學生和諧發展的基礎,從而讓他們更好地面對現實,展望未來。
採訪過程中,沙洪澤一直很低調,但很熱情,更多的是與記者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有一種默契和舒暢的感覺,不自不覺中對他的幸福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他的理想和教育追求有了某種程度的把握,激動之餘更多的是欽佩和反思。沙校長還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小時候抓青蛙、打泥巴的事情,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但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充實的快樂的,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孩子們逐漸在失去他們應該具有的童真和樂趣,有著很多的痛苦和無奈,日益被考學的壓力所包圍,因而需要為孩子們提供活動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感悟和體驗。從點滴開始創新,有時創新就是比別人多走了一步,早走了一步,讓教育更適合孩子而不再是複雜化的理論和公式,讓孩子們喜歡背著書包走進學校。也許,這就是沙洪澤校長踐行幸福教育的初衷和願景。
顯然,在探索和實踐幸福教育的過程中,沙洪澤無疑已經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新時代教育家,在他身上體現出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同志所概括的教育家之所以成為教育家起碼應具備的幾個基本條件:對教育的無限忠誠和對學生的無比熱愛;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育實踐;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沙洪澤校長在理論上有創建,在實踐上有突破,他的獨到的教育見解和做法,以及自身高尚的品格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正是教育家的核心品質,也是教育家的魅力所在。
主要作品
沙洪澤校長曾出版專著《教育――為了人的幸福》,該書入選全國中學骨幹校長高級研究班文庫。這本書詳細的闡述了教育與幸福的關係,以及作者對於教育的目的和本質的思考。
“教育——為了人的幸福”是一個涉及教育學、哲學、倫理學的命題。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難題。有哲人云:選擇與幸福相關的課題進行研究,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之所以“冒險”,是基於這樣一些考慮:
第一,教育觀念的創新是教育創新的一種形式。“教育——為了人的幸福”這個命題,深深地引起了沙校長對中國教育的反思。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基礎教育的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在教育上踐行“三個代表”的要求。教育——為了人的幸福,正是廣大教師學生的根本利益所在。這是本研究課題的社會價值所在。
第二,思想解放的空間決定事業發展的空間,思考問題的高度決定成就事業的高度。哈爾濱師大附中經過50多年的發展,相對而言,已進入了一個高原期。怎樣使她儘快地走出這個高原期,向著更高的台階攀登?無疑,這需要新的理念來引導,需要我們對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作更深刻的思考。這是本課題的學校價值所在。
第三,作為一校之長,沙洪澤深深感悟到校長辦學理念提升的重要性,辦學必須有哲學思考。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喬治·F·奈勒在《教育哲學導論》中指出:“個 人的哲學信念是認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惟一有效手段,如果我是一個教師或教育領導人,而沒有系統的教育哲學,並且沒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話,那么我們就會茫茫然無所適從。”這是本課題的個人價值所在。
對“教育——為了人的幸福”進行深入的思考,其意義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