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種的特徵變異較大。分布於中國東部(內蒙古)者:瘦果寬橢圓形,肋不明顯,不扭轉或微扭轉,每肋通常3行刺;刺稠密,較細,易脆。分布於中國西部(新疆)者:瘦果窄橢圓形,肋較明顯,不扭轉、微扭轉至扭轉;每肋刺2行,往往較稀疏,少數稍密,基部有時稍擴大沙拐棗。產於甘肅河西走廊的標本,其瘦果近於內蒙古植株的特徵,但刺較稀疏,質較硬,每肋刺2行,肋中部凸起,似乎是刺3行與2行的過渡特徵。郝景盛於1934年根據采自內蒙古的標本,建立了Calligonum dielsianum Hao,他指出該新種與該種相近,其主要區別是:果實每肋刺2行;幼枝有腺毛。《中國植物志》編委們研究了此模式標本和原描述,發現幼枝發霉,不是腺毛;產內蒙古的植株中,某些果實肋也同時具有2行刺,為個體變異,故歸併。A. Los. 根據Г. Н. Потанип1877年在新疆哈密一帶所采的標本,建立的C. potanini A. Los.,它與該種的區別是:果刺2行;果肋極扭轉。此均為該種的特徵,也予以歸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