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坣村,位於坪山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新屋村、穀倉嚇村、陳屋村、彭屋村及坪山社區龍背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村落靠近蜈蚣嶺,該嶺海拔178米;沙坣河從村東南面流過。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由陳姓先祖所建。因此地西邊河裡有很多沙,能堆成一條條堤壩式的小路,故取名沙坣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沙坣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東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沙坣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陳姓。陳東平從東莞常平遷至坪山新村圍,被稱為一世祖,其後四世祖陳尚振攜子從新村圍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22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75人;80歲以上2人,最年長者8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21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3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眾多,人數不詳。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眾多,人數不詳,主要分布在美國和東南亞地區。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花生、甘蔗等,輔以飼養家禽(雞、鴨)等。其中大灰種甘蔗為該村特色農產品,甘甜可口,節長莖粗,節節均勻,長2.5—2.8米,重5—8斤。1986 年,村內田地被香港康記菜場承包種菜。1989年,引進"三來一補"企業。1991年村內田地大部分已轉讓,村經濟開始轉型。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沙坣股份合作公司沙坣分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和土地出租為主,廠房出租面積約2萬平方米,土地出租面積2萬多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合計約28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如米粄)、米程等。
省道s359線東縱路、省道S359線深汕路、省道S359線坪葵路、沙新路、沙龍路、沙坣路穿村而過。1968年通電,1986年通電話,1995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4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里建有深圳坪山博明學校,屬市一級私立學校,2015年有師生3000多人。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60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部分傳統民居牆上的文字(書法)和灰塑,現仍清晰可見。
沙坣陳氏炮樓排屋,建於民國時期,位於新華街18號旁,朝向北偏東20度,面寬34米,進深1米,占地面積374平方米,面開兩大門,五開間兩進結構。西面有一座炮樓,炮樓高4層,磚木結構,尖山式灰瓦頂。現整體保存較好。
沙坣國小,建於民國時期。其校舍朝向東偏南20度,面寬19米,進深15米,占地面積285平方米,三開間兩進格局,正門上有"沙坐國小"四個字。旁有一座炮樓,高4層,牆上有長方形石槍眼,磚木結構,瓦坡腰檐式,現整體保存較好。
陳氏宗祠,始建於清朝,於1915年第一次重修,於1989年第二次修葺。宗祠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為三開間兩進一天井格局,屋前是一大廣場,四周有圍牆。宗祠有楹聯“媯娜源忠參聲紹樂振大休世澤友恭門第德星光”“義門世德岐國家聲”,書寫年代不詳有匾額“金王滿堂”“蘭桂騰芳”,書寫年代不詳。
村內有《陳氏族譜》手抄本,因年代久遠,為何人於何時纂修及抄寫已無從考證。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後第一個星期天,陳姓族人集體到坪山赤坳墓園祭祖,村委會撥款作為祭祖經費。
代表性人物
陳庚(1920—1946),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後任東江縱隊排長,1946年在惠東縣多祝戰鬥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