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高0.7-1.5(2)米。老枝黃灰色或灰綠色,幼枝被柔毛。
羽狀複葉有3-8對小葉;
托葉在長枝者硬化成針刺,長4-7毫米,宿存;葉軸長1-5厘米,密被白色長柔毛,脫落;小葉橢圓形成倒卵狀橢圓形,長3-10毫米,寬4-6毫米,先端圓或銳尖,很少截形,有短刺尖,基部寬楔形,兩面密被長柔毛。
花梗長10-16毫米,關節在中部以上,很少在中下部;花萼管狀鐘形,長7-12毫米,寬5-6毫米,密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花冠黃色,長20-25毫米,旗瓣寬卵形或近圓形, 瓣柄為瓣片的1/4-1/3,翼瓣長圓形,先端稍尖瓣柄與瓣片近等長,耳不明顯;子房無毛。莢果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扁,長2.5-3.5厘米,寬5-6毫米,先端短漸尖。花期5月,果期6月。
生長環境
中間錦雞兒生長於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黃土丘陵。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帶的固定沙丘或平坦沙地上可成為建群種,組成沙地灌叢。在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海拔2800米的高山上也有生長。
中間錦雞兒喜光,不耐蔽蔭,在上方庇蔭下生長不良。抗嚴寒,耐高溫,能適應32.7℃的嚴寒及凍土層深達1.28米的環境;夏季沙面溫度高達60℃,未見日灼。耐乾早,在年降水量350毫米以下的黃土丘陵山地,在土壤含水量6%的荒坡和含水量2-3%的沙地上,也能正常生長。在年降水量250毫米左右的荒山上只能稀疏生長,不能形成林分。
分布範圍
中間錦雞兒分布於中國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等省(區),天然分布於草原地帶,西起寧夏賀蘭山、鹽池、同心,經內蒙古伊克昭盟,甘肅環縣到陝西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谷、米脂、緩德,山西北部到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西部。山西、陝西等省的黃土丘陵坡地上分布較多。20世紀50年代引進甘肅,現已大面積種植。
繁殖方法
採種時間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當果莢堅硬呈黃棕色,枝上部果英內有2-3粒種子呈黃綠色或米黃色,即可採收。種子成熟後不久即開裂(片林3-7天,單株2-4天),應隨熟隨采。莢果曬乾脫粒,去雜後袋藏備用。種子千粒重35-37克左右,每千克約2.7-2.8萬粒,發芽率80%以上。貯存三年的種子,發芽率約30%,因此最好用新種育苗造林。
中間錦雞兒宜直播造林。其種子皮薄,透水性好,吸水容易,發芽快,但發芽需水量較多。種子發芽最適土壤含水率12-14%,最低發芽溫度為8-10℃,最適溫度為20-22℃。
栽培技術
通過種子繁殖較為容易,種子成熟落地後,遇雨後一般6-7天就可以發芽出土,地上部分在幼小時生長緩慢,後期生長迅速,幼苗在第1、2年都屬於營養期,此時以生長根係為主,地上部分生長極為緩慢,第3年開始迅速生長,並開始大量分枝,成為枝葉繁茂的灌叢,條件好時即可開花結實。但一般均要在播種第4年以後才開始大量開花結實。每隔4-5年平茬一次,可復壯更新,並從根頸萌生出許多新枝條,組成稠密的灌叢和較大的冠幅,從而提高產量和覆蓋度。
(註:其他栽培技術內容同小葉錦雞兒)主要價值
生態
中間錦雞兒是優良的水土保持樹種。其枝葉茂密,樹冠截持降水作用強。經模擬測試,樹冠截留降水率在33.3-42.9%之間。具根瘤,能自行固氮,改良土壤。1年生植株根瘤重0.032克,40-50天的幼苗有根瘤7-15個,最大直徑1-1.5毫米。據甘肅省定西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測試,地埂有中間錦雞兒林的梯田較地埂無林的梯田有機質平均提高50%,全氮提高40%。在蘭州地區2年生植株主根長達0.8米,是株高的47倍,側根平均根幅0.28平方,是冠幅的6.6倍。隨著樹齡增長,根量及長度大幅度增加。成年樹主根可達50米以上,發達的根系在地下交織成網,有良好的固土作用,增加了土壤抗沖性,可防止崩塌。
薪柴
中間錦雞兒枝條可作燃料,熱值19615.2-20548.8千焦教/千克,相當於同量原煤熱值的73.276.7%粗蛋白、粗脂肪的平均含量均高於紫花苜蓿。
飼料
其中含粗蛋白質15粗脂肪2.62%,粗纖維1189%,是一種優質的牲畜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