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頭村

沙井頭村

沙井頭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海山街道梧桐社區下轄村,位於海山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葉屋村、暗徑村。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據《劉氏族譜》記載,劉姓先祖從今梅縣圓埔坪遷此定居成村,後有卓、聶2姓陸續遷入。因村中的井內多沙而得名沙井頭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井頭村
  • 地理位置:井頭西街27號
建制沿革,人口民族,經濟,交通,社會事業,歷史文化,著名人物,地方規劃,

建制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沙頭角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沙頭角鎮: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沙頭角鎮:1990年,屬羅湖區沙頭角鎮;1998年,屬鹽田區沙頭角鎮:2002年,屬鹽田區海山街道梧桐社區。

人口民族

卓姓和劉姓為該村兩大姓。卓姓為第一大姓,據村民講述,卓姓先祖早年從江西遷到廣東坪山;清末民初從坪山遷到此地。劉姓為第二大姓。此外,還有聶、周、溫、黎、林等姓。
2015年末,戶籍人口245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97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9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73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等國。歸僑9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番薯等,兼種花生、甘蔗等。改革開放後,沙井頭於2005年成立股份合作公司,總股本為1691萬元,商鋪出租面積1.32萬平方米,2015年經營收人500多萬元,67戶村民人均分紅2.5萬元。除參與村集體經濟分紅外,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茶果、粽子、年糕、油餅等。

交通

深鹽路、梧桐路經過該村。

社會事業

1968年通電,1977年通自來水,1979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5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通網際網路。村中有圖書館等公共設施。

歷史文化

村中存有《劉氏族譜》,20世紀70年代劉姓族人纂修,因年限長,字跡比較模糊。
村中西南面曾有“愛得我所”炮樓,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炮樓外部不對外開門,而是在炮樓底層南面有門與住宅底層的北門相通。住宅面闊三間,兩層高,其頂部欄桿正中書“愛得我所”四字。炮樓高5層(19米),底層東、北、西三面各開垂直排列的兩扇窗;第二層東、北、西三面各開一窗;三四層的東、南、西、北四方各開一窗。頂層四面中間有一向外突出的封閉的方框燕子窩(銃斗),方框兩側各有一小窗;樓頂四周有女兒牆,北面開有排水孔,出口作成魚形,水從魚口流出。此炮樓在80年代被拆除。
原有卓氏、劉氏、沈氏、聶氏4座宗祠。現僅存卓氏宗祠。卓氏宗祠始建於民國時期,位於村北面,重修於80年代,單開間一進,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祠堂用石柱頂住橫樑,頂端難梁畫棟。
村東南面現存一口古井。據村民口述,古井開鑿於明末,重修於20世紀60年代。井口為正方形,邊長1.5米,並沿上用水泥板覆蓋,現已不再使用。
村民於節慶日祭祖、舞麒麟、放孔明燈等。孔明燈用6張或12張紙糊成,形如麻袋,開口處用篾和鐵線扎一框架用於放置燃料。燃料是用草紙蘸滿花生油或茶油晾乾製成。每當孔明燈升空,鑼鼓聲、吶喊聲,煙花、爆竹聲,火樹銀花。
1962年2月,沙井頭村有不少村民出走香港。

著名人物

張立青(1908-1942),1939年參加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曾任游擊隊小隊長。1942年在吉澳與日軍作戰負重傷犧牲。
沈馬蘇(1920-1944),東江縱隊戰士,在鹽田區九徑口與日軍作戰犧牲。
卓馬友(1923-1944),東江縱隊收稅員,1944年在惠州稅站犧牲。

地方規劃

2010年,該村已被列入城市更新規劃,實施舊村改造面積2.5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居民住宅和商業設施。截至2015年底,舊改尚未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