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七,中藥名。為蓼科植物滇邊大黃Rheum delavayi Franch.的根。分布於四川西部、雲南北部。具有清肺止咳,涼血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便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風濕痹痛。
基本介紹
- 別名:牛尾七、小大黃、白小黃
- 中文學名:沙七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蓼目
- 科:蓼科
- 屬:大黃屬
- 種:滇邊大黃
- 分布區域:四川西部、雲南北部。
- 採收時間:秋季採挖根部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心、脾、胃、大腸經。
功效
清肺止咳,涼血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便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煎水熏洗。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根部,去鬚根,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較粗壯。莖直立,中空。葉互生,葉柄與葉片等長或過之,葉片較小,長方橢圓形至寬卵狀橢圓形,長3-6cm,寬2.5-5cm。
生長環境
分布於四川西部、雲南北部。
藥材性狀
滇邊大黃生藥呈類圓柱形或類圓錐形,長9-13cm,直徑1-3cm。表面黑褐色或暗褐色,具緻密的環紋及點狀鬚根痕;頂端具多數殘留莖基和膜質鱗片狀物,呈倒類圓錐形,長3-5cm,直徑1-4cm。質堅脆,易折斷,斷面顆粒性,淡黃白色或淡黃色,可見棕黃色的形成層環,髓部大。無清香氣,味淡微澀,嚼之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黃色。
藥理作用
本品熱水提取物有較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涼。”
2、《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消炎,止血生肌。主治肺熱咳嗽,咽喉疼痛,大便下血,外傷出血,骨折,跌打扭傷,風濕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