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昶

沐昶

明朝西平侯、黔寧王沐英第四子沐昶,建文四年隨建文帝入滇,隱居宜良湯池沐莊,更名馬沐駟,改莊名為梨花村,成為梨花村馬氏始祖。

基本介紹

  • 本名:沐昶
  • 別稱:改名馬沐駟
  • 所處時代:明朝初期
  • 出生地:金陵
  • 出生時間:約洪武十五年(1382)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成就:隨護建文帝入滇,開創梨花村馬氏基業
梨花村馬氏先輩口口相傳:梨花村馬家始祖馬沐駟,是沐國公第四個兒子,建文帝遇難,跟著建文帝逃到雲南。建文帝後來去武定獅子山出家,沐四落腳在湯池沐莊,改莊名為梨花村,改名字為馬沐駟,生下長子馬普台,次子馬普華,成為梨花村馬家始祖。老一輩的口傳又是源於他們的先輩,代代相傳。
梨花村馬氏宗祠正堂現存一通民國九年立的馬氏祖先靈位碑,刻有“馬沐駟”及其後世十六代名諱——“本族始祖馬公諱沐駟生馬普台馬普華暨合族靈位”。
《貴州宣慰府軍亡冊·平叛錄·大明黔寧王府歷代忠烈冊·貴州宣慰府抗倭陣亡冊·一卷》之《建文記實錄》:“大明建文肆年,燕王兵至南京金川門,守將李景龍降,燕王屠及建文遺臣、眾將。沐昶統眾將士,護駕入雲南,沿漕運至貴州關索嶺守御千戶所,居數月,後國公派親兵至,移駕入宜良,居沐氏勛莊。至永樂九年移駕至武定、浪穹、鶴慶山居之。沐公昶於眾臣為護帝,均改姓氏,分居各地。均為:沐昶更馬沐駟,普台 馬普台,普華 馬普華;燕進更明進、知明 明知明,入騰衝……。其刻石記之:兄於兄則友,弟於弟則恭;子於子言孝,父於父言慈。人心同好惡,世間異燕涼……”
黃玉、張履程、方國瑜、辛法春、李一是、李清昇等學者皆持沐英五子說。
“子男五人,長曰春,襲西平侯,繼王鎮雲南。次曰晟,僉後軍都督府事;曰昂,曰昶,曰昕,皆幼。”[1]
《明史》:四子說——沐春、沐晟、沐昂、沐昕。
古今學者:五子說——沐春、沐晟、沐昂、沐昶、沐昕。古今多位學者認為沐昶“早卒”。
梨花村馬氏後裔認為:歷史的“沐昶”與傳說的“馬沐駟”就是同一個人,所謂沐昶早卒,不過是沐昶改名、“消失”的藉口。
中國回族學會會長高發元、沐英研究專家李清昇等,結合梨花村馬氏先輩口傳和對馬氏祠堂祖先靈位碑等的研究,認為:建文帝選擇亡滇是政治、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馬沐駟就是所謂“早卒”的沐昶,沐昶作為沐氏派出到朝廷的人質,住在首都南京,與建文帝關係密切,口傳的“沐國公”特指黔寧王沐英。其他“沐國公”都不具備這些條件:時間吻合、人物年齡吻合、身體條件吻合、人物關係吻合。所謂“沐昶早卒”是當時學者確實不知道沐昶下落而作的牽強而模糊的說法。建文帝逃亡東南、西洋、福建、廣西等地皆是死路,只有雲南或西南才有活路[2]
梨花村馬氏後裔主要居住在昆明市宜良縣湯池梨花村,約有523人,外地工作100餘人,合計約62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