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華浩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
- 出生日期:1963年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發表論文數量:22篇(截至2019年7月)
個人介紹,科研成果,根在臨床,成於創新,走向國際,
個人介紹
沈華浩教授現任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浙醫二院呼吸科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呼吸專業)負責人;衛生部呼吸專科醫師培訓基地主任;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兼職教授,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常委,哮喘學組副組長,浙江省醫學會分會主任委員。 是我國具有影響力的呼吸病學專家之一。
2010年8月當選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3年12當選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第九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科研成果
沈教授領導他的團隊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子機制、氣道黏液高分泌、慢性氣道疾病干預策略、肺部感染、呼吸系統少見罕見疾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他帶領他的團隊在國際上首先證明嗜酸性粒細胞與哮喘發病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提出祖細胞-Eotaxin-CCR3調控徑路;發現多次接種卡介苗可長期預防實驗動物哮喘。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榮獲2004年度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008年度“中國呼吸醫師獎”。近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項,承擔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各1項,國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級等十餘項重大課題。在國內外刊物本研究領域權威期刊包括AJRCCM,J Immunol, Allergy,AJRCMBl,Intensice Care Medicine, Chest,RespiratoryResearch等發表論文176篇,其中SCI收錄刊物40多篇,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其學科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根在臨床
沈華浩教授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醫者。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工作中,他擔任浙江省非典防治專家指導組成員和所在醫院非典領導小組副組長,並擔任非典定點醫院現場救治專家組主要成員,為浙江省非典防治取得階段性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首批在非典定點醫院參加現場救治的醫學專家,投入了艱辛而漫長的救治工作。超負荷的工作使他病倒了,高燒39攝氏度,不停地咳嗽……漱口液檢查非典病毒呈陽性。他被列為醫學觀察對象進行了觀察。省疾控中心的防疫人員穿著防護服上門消毒,此時他擔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非典病房患者的救治工作、擔心他所接觸的所有領導和同事的安全。在病情好轉後又一頭扎入了抗擊非典的一線中。沈華浩教授常說:“事務再忙,也忙不過病人的健康”,堅持每天查房,主持科室疑難病例討論以及危重病的診治,記得有次晚上十一點多了,沈教授剛下飛機,不顧沿途疲倦,就直奔病房,心裡還惦記著病房的那幾位危重病人的安危。
沈華浩教授是醫術精湛的醫者。2002年,一位來自麗水的14歲“怪病”男孩,四處求醫未果,被家鄉人民認為是“邪氣附身”的不吉利之人,全家為此獨居山上草棚。無奈怪病仍將男孩折磨得奄奄一息,他日夜需要母親在他胸前揉搓。沈華浩教授依據男孩打籃球後起病這一微小的細節線索,聯繫揉搓胸口這一現象,果斷地將瘦骨嶙峋的男孩接到醫院肺功能室,在自己的監護下,冒著巨大的風險檢測了氣道激發試驗。結果顯示這個孩子氣道反應性重度增高,患有隱匿性哮喘。病因明確後,考慮到患者家庭的困境,沈華浩教授四方籌措,聯繫了營養液和支氣管擴張劑和吸入激素等免費藥物。經過精心的治療,孩子的體重迅速增加,“怪病”痊癒出院。後來CCTV10得知這一訊息,將這一段不平凡的求醫診治過程,錄製成《走進科學》欄目。
沈華浩教授亦是醫德高尚的醫者。他的名醫館門診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病人。他跟病人拉家常,貧苦又缺乏醫療常識的人,他怒其不爭,但長嘆以後又會想方設法減少患者的醫藥費用,甚至專門寫條子請相關科室給予照顧。面臨中考、高考壓力的學生,他更像一位家長,緊張對方的成績起伏,遷就他們的課餘時間安排就診隨訪。女性哮喘病人,急著懷孕但苦於症狀反覆,他安撫病人,給病人信心。有一回,診室來了一位老紅軍,胸部和小腿上子彈穿透的疤痕歷歷在目。他甚至停止手頭的工作,激動地把他的學生叫來,一起接受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因為精湛的藝術、高度的責任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患者前來就診。因為病人多,門診常常不能按時結束,接近下午一兩點才吃中飯亦不以為意。
成於創新
1993年,時年30歲,遠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師從國際著名呼吸病專家,現任WHO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主席 PaulO’Byrne 教授。2000年的盛夏,遠渡重洋,再次來到美國數一數二的著名醫學殿堂 -- 美國馬約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後工作。他的合作導師是國際著名James J Lee 教授,在嗜酸性粒細胞於哮喘中地位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在美期間,沈華浩潛心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有著紮實科研功底的沈華浩經過無數次的摸索,掌握了翔實的數據和領先的方法技術,他的研究證明了嗜酸性粒細胞與哮喘發病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這些創新性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後,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國際著名呼吸病學家、英國皇家院士Peter Barnes評價“這項研究對本研究領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2001年,懷著對祖國和浙江大學的深切思念,沈華浩攜帶一家三代人口、帶著兩本厚厚的實驗記錄、哮喘動物模型的造模技術、小型儀器和滿腔的研究激情返回了祖國。
在臨床實踐中,沈華浩教授注意到,隨著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進展,國人的哮喘發病率逐年上升。哮喘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而目前哮喘控制的一線藥物絕大部分為國外大型醫藥公司研製壟斷。對此,沈華浩教授非常憂心,能否將重心轉移到預防領域,並尋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經濟有效的哮喘預防途徑呢?早在2000年,沈華浩教授即開始指導學生摸索卡介苗接種預防哮喘的研究,創造性地提出早期接種BCG預防哮喘的構想。眾所周知,我國兒童出生即接種卡介苗以預防結核病,而國外科學家初步調查發現兒童接種卡介苗可以降低哮喘發病率。基於這一點,沈華浩教授領導團隊在國際上首先採用新生幼鼠,在生命早期給予多次、小劑量BCG接種,觀察小鼠經抗原激發後各個生命時期哮喘的發生情況,發現這種方法可以達到長期預防哮喘的作用。這一系列結果發表在Allergy、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等國內外影響力較大的雜誌上,為醫學界關於BCG及其組分可否用於哮喘預防的爭論提供了有力的實驗基礎。路透社健康版(紐約)以重要新聞做了報導。部分研究成果《卡介苗和微卡對哮喘預防和治療作用的系列研究》獲得2005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而這些成果促進國際上有關BCG與哮喘研究的深入,同時也會引起國際同行對我國學者在這一研究領域的關注。
走向國際
沈華浩教授多年的國外留學經歷為他在國際呼吸學界積累了寬厚的人脈,不斷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是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注目。在不斷走出去的同時,許多著名學府也紛紛拋來橄欖枝,邀請沈華浩教授前往講學交流。目前沈華浩教授任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兼職教授,這也是這所美國新常青藤大學建校近160年來任命的第一位來自中國的醫學兼職教授。同時兼任美國Mayo Clinic的訪問科學家,美國胸科醫師學院資深會員(FCCP),並擔任國際著名雜誌呼吸疾病治療進展(TARD)副主編,WHO 呼吸道疾病聯盟(GARD)臨時顧問等職位。2007年6月,受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院士的委託代表中國在WHO的官方會議上做報告,更是受到大會主席和WHO官員的好評並反饋到國內。
無論是已過去的20多年,還是未來充滿光明但艱辛的道路上,沈華浩教授將始終恪守著科技創新、團隊意識、不放棄不拋棄的理念,在他的研究生涯和醫學實踐中實現不斷進取、不斷超越。正如一位傑青評審專家對沈華浩教授的評語寫到“申請者在同時是一名臨床醫生,有著大量臨床工作的情況下,立足國內,在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較大的成績。同時,能夠認真做學問,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沽名釣譽上,也是申請者作為一名年輕科學家的難能可貴之處。”目前沈華浩教授正帶領他的團隊大踏步地邁向醫學科學的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