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懋(生年不詳-1870年),字念農,號恬翁,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工書法。
基本介紹
- 本名:沈祖懋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人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1870年
經歷,著作,科舉制簡介,進士簡介,
經歷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舉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第二甲第三十三名進士出身。點翰林院庶吉士。
二十年(1840年):翰林院散館,留館授編修。道光20年-道光23年
二十三年(1843年):授提督山西學政。
鹹豐三年(1853年):授國子監司業。
四年(1854年):國子監司業,提督安徽學政。
著作
著作〈岳忠武王初瘞墓祠記〉
科舉制簡介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制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科舉制的殿試部分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制,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也是現代選拔公務員的一種制度,改名為“國考”。
進士簡介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遼、金元時,士人經地方考試選拔後,赴京會考,經中央政府朝廷禮部試取錄後,再由皇帝殿試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遼前朝無契丹人試進士之制,後漸有應試登第者。金朝則專設女直進士科。元朝時候會試落第則稱鄉貢進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舉人需經殿試取錄後方稱進士,否則只稱會試中式舉人。進士多入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為狀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給事中、主事、中書、行人、太常博士、國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