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鎮,軍鎮名。北魏六鎮之一。故址在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烏加河北,當蒙古高原西部入塞衝要。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破六韓拔陵起義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沃野鎮
- 所屬分類:軍鎮名
沃野鎮,軍鎮名。北魏六鎮之一。故址在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烏加河北,當蒙古高原西部入塞衝要。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破六韓拔陵起義於此。
沃野鎮,軍鎮名。北魏六鎮之一。故址在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烏加河北,當蒙古高原西部入塞衝要。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破六韓拔陵起義於此。...
沃野鎮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獨侖鎮瓦窯灘村根子場社。故城最早建於北魏時期,是北魏六鎮中最西端之軍事要鎮,也是北魏時期著名的歷史事件北魏六鎮起義發生地之一。沃野鎮故城坐北朝南,為中、東、西三連城,呈“凸”字形。城東西約1150米,南北約1000米。城中間向南為瓮城,中、北部有大型台基...
西漢元狩三年(前120)置,屬朔方郡。治所在今內蒙古磴口縣東北河拐子古城。東漢末廢。後趙復置,仍屬朔方郡。北魏初沃野鎮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水經·河水注》:“河水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徑沃野縣故城南。”北魏置 北魏置,屬徧城郡。治所在今陝西延安市西。隋開皇十八年(598)...
六鎮起義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方六鎮(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動的反抗北魏王朝統治的大起義。北魏遷都洛陽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多為拓跋部貴族及其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地位下降,且此時北部遭遇極端氣候導致糧草不足,六鎮內部底層鎮民...
6、懷荒鎮,今河北張北。此外,在六鎮東面,尚有御夷鎮。原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東北。後置鎮,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鎮為州。交通要道 由平城向北出塞之路,東邊一道自晉陽經平城、懷荒鎮至瀚海;西邊一道自平城經沃野鎮、高闕戍、燕山至瀚海。中間則有武川鎮,在陰山道上。昔人稱自陰山而北皆大磧。
宇文盛(?~580年),沃野鎮軍主宇文孤之子。字保興,上郡沃野鎮(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人,鮮卑族,北魏、西魏、北周名將。驍勇善戰,跟隨宇文泰,平定侯莫陳悅叛亂,受封漁陽縣子。西魏建立後,隨從宇文泰多次擊敗東魏,拜馮翊太守,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鹽州刺史。北周建立後,揭發楚國公趙貴謀反,授大...
破六韓拔陵(?~525年),本姓破六韓,沃野鎮(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人。北魏歷史人物,匈奴單于後代,六鎮起義領導者。正光四年(523年),領導北方地區數十萬人發動起義,並在六鎮地區建立政權,年號真王。孝昌元年(525年),北魏聯合柔然剿殺六鎮起義,破六韓拔陵兵敗被殺。人物生平 破六韓拔陵(?-525...
北魏六鎮城址,北魏為防柔然南侵設定的鎮戍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內蒙古和河北境內。史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3—452年在位)在長川南長城的險要處設定了六鎮,自西往東依次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鎮。據考證和考古調查:沃野鎮位於今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鄉根子場城址;懷朔鎮位於今...
朔方郡故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及市西南磴口縣,總占地面積2250萬平方米。朔方郡故城主要有臨戎古城遺址,面積900萬平方米;三封古城遺址,面積40萬平方米;窳渾古城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沃野鎮古城遺址,面積約35萬平方米;臨河古城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朔方郡故城地表散布繩紋磚瓦,繩紋、波浪紋、...
出大汗·撥陵:(公元?~537年待考),匈奴族,即破六韓·撥陵;沃野鎮人(今內蒙古五原)。著名北魏後期農民起義領袖。六鎮兵變 北魏王朝末期,六鎮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兵變。六鎮,是北魏王朝沿長城而築的六個軍鎮。自西向東,有沃野鎮(今內蒙五原)、懷朔鎮(今內蒙固陽)、武川鎮(今內蒙武川)、撫冥鎮(今...
持節、平北將軍、沃野鎮將 所屬國家 北魏 目錄 1 人物生平 2 家族成員 韓天生人物生平 編輯 播報 韓天生做內廄令,後典龍牧曹。外任持節、平北將軍、沃野鎮將。 [1] 韓天生家族成員 編輯 播報 祖父:韓耆 父親:韓茂 兄弟:韓備、韓均 參考資料 1 《魏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韓)均弟天生,...
北魏天賜四年(407年),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鄂托克旗隸屬夏國夏州。北魏態帝始光四年(427年),北魏占領整個鄂爾多斯,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此時鄂托克旗分屬於西安州、薄骨律鎮和沃野鎮。隋煬帝大業元年至三年(605-607年),改州為郡,鄂托克旗地區分屬靈武、鹽川二郡。唐初為安置內附突厥人的魯、麗、舍、塞、...
南北朝時期,今旗境屬北朝,其東部地分屬北魏所置懷朔鎮(治所在今包頭市固陽縣百靈淖鄉城庫倫古城)鎮轄;其西部地分屬北魏所置沃野鎮(治所曾在今旗蘇獨侖鄉根子場附近)。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今旗絕大部地區屬西魏沃野鎮轄地。周建德元年(572年),今旗絕大部地區屬北周永豐鎮轄東部地。隋大業八...
北魏神麚四年(431年),北魏取代夏統轄今鄂爾多斯地區,今旗境屬北魏夏州。其西北部屬沃野鎮(治所一說在今磴口縣河拐子古城,一說在今杭錦旗巴拉亥鄉境);其東北部屬代名郡,治所呼遒(今旗東北境),轄呼遒、渠搜等縣;其東南部屬大成縣(治所今旗東南)。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今旗境屬沃野鎮。隋...
北朝時期,今旗境為北魏沃野鎮鎮戍地。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今旗境陰山南屬西魏沃野鎮轄區。北周建德元年(572年),今旗境陰山以南屬北周(宇文氏)永豐鎮轄地,陰山以北屬突厥族遊牧政權轄地。隋朝初期,今烏拉特中旗境屬豐州。隋大業初年,改屬五原郡,後為突厥地。唐朝初期,為豐州轄地。唐貞觀二十一年...
南北朝時期,地屬北魏沃野鎮。隋朝初期,屬豐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州設郡,屬五原郡,隸大同城護守。唐朝初期,地屬豐州,隸內道。貞觀中,改州設郡,隸九原郡。唐景龍二年(708年),地屬西受降城,隸天德軍節度使,並先後為燕然都護府和安北都護府統領。宋、遼、金、夏朝時期,皆為西夏屬地。元朝...
東漢光武中興時期,恢復漢置邊郡,今縣境屬朔方郡沃野縣(治所在今臨河縣西南)轄地,隸屬并州。三國到西晉初期,今五原縣境為南匈奴牧地。東晉十六國時期,迭次為後趙、前秦、後秦所置朔方郡轄地。夏國龍升三年(409年),今縣境屬匈奴赫連勃勃所建夏屬地。北朝時期,今縣境屬北魏沃野鎮鎮戍地,西魏仍為沃野...
東漢時期,屬朔方郡沃野縣轄地。東漢末年,為匈奴政權統轄地。三國魏景元三年至西晉太康二年(262年—281年),今旗境屬羌族政權統轄地。東晉十六國時期,今旗境先後為後趙、前秦、後秦及夏等政權統轄之地。南北朝時期,今旗境為北魏沃野鎮轄境。北周時期,為永豐鎮(今臨河區境)統轄地區。隋朝初期,屬豐州。大業...
柔然侵魏二鎮之役 柔然侵魏二鎮之役,天監三年(504)九月,柔然大軍12萬騎侵犯北魏沃野鎮與懷朔鎮,並企圖繼續南侵。魏世宗派在北境作戰素有聲望的車騎大將軍懷遠巡行北部邊防,並授予他軍事上見機行事的諸多權利。懷遠到達雲中(今內蒙托克托東北),柔然畏其名而撤軍。
一度柔然兩可汗並立,阿那瓌在懷朔鎮北(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婆羅門居西海郡(今甘肅居延)。後來婆羅門投向阿噠,被北魏俘虜,阿那瓌勢力逐漸強大。正光四年,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拔陵起義,北魏借阿那瓌的十萬兵力鎮壓。北魏朝廷在“六鎮起義”的打擊和爾朱榮入洛的紛亂中日趨衰弱,而阿那瓌兵馬...
這六個軍鎮,最西是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縣北),往東依次是懷朔鎮(今包頭市固陽縣西南)、武川鎮(今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西),撫冥鎮(今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今興和縣東北)、懷荒鎮(今河北張北縣)。這六鎮除懷荒鎮,其餘都在內蒙古境內。人物評價 總評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文武雙全,治國有方,內遷民眾...
鎮將是北魏在北方邊區設定軍鎮各鎮統轄軍民的官職。官名,北魏置,為鎮的長官。在不設州郡的地區,如西邊、北邊諸鎮,兼統領軍民;在設州郡的內地,主要掌軍政;兼任駐在州刺史時,則兼理民政。北魏在北方邊區設定六個軍鎮,以防禦柔然族的南下。六鎮為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各鎮統轄...
北魏時期,在今後套平原東北部建有六鎮之一的沃野鎮(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根子場古城),沃野鎮之下設有高闕戍,高闕戍的大體位置就是在漢代滿夷谷(今達拉蓋溝一帶)。《水經注》在記載高闕戍時,誤將其歷史沿革追溯至戰國秦漢時期的高闕。達拉蓋溝以東不遠,狼山溝兩側有小狼山、大狼山東西聳立,遠望如雙闕對峙(...
南北朝時期,今縣境基本上屬北魏沃野鎮和夏州轄境。北周時期,屬永豐鎮(治所今臨河縣北境)轄區。隋朝初期,為豐州轄地。大業元年(605年),屬五原郡永豐縣轄地。唐朝初期,仍屬豐州,隸關內道。總章二年(669年),今縣境巴彥高勒鎮及沿黃河部分地屬豐州永豐縣,西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區屬呼延都督府管轄區。
1.沃野鎮人破落汗(破六韓)拔陵的反叛 2.北魏政府軍對叛軍的征討 二、六鎮之亂的原因 1.北鎮地位的劇降 2.北鎮饑荒與階級矛盾的激化 三、關隴及其他地域的反叛活動 1.關隴地區 2.其他區域 四、北魏政府的對策與損失 1.北魏政府的對策 2.損失:喪師失地 第六章 胡太后復辟後的政局 一、胡太后的復辟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