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特·薩頓

沃爾特·薩頓

沃爾特·薩頓(1877~1916)美國遺傳學家,生物學家。他提出 “基因在染色體上”。摩爾根及其學生的實驗研究加以證明並發展成為遺傳學理論,它是經典遺傳學的核心內容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沃爾特·薩頓
  • 外文名:Sutton,Walter Stanborough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堪薩斯市
  • 出生日期:1877年4月5日
  • 職業:遺傳學家,生物學家
  • 主要成就:提出 “基因在染色體上”
經歷,發現,

經歷

1877年4月5日生於美國堪薩斯市
1896年薩頓入堪薩斯大學準備學習工程。因其弟死於傷寒,轉學生物學。
大學畢業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在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指導下攻讀研究生。
1902年發表了一篇對遺傳學極為重要的論文。他證明染色體成對存在,並且指出染色體極可能就是孟德爾在其工作中假設的遺傳因子(孟德爾的工作被重新發現才兩年)。
1903年,他在另一篇論文中堅持認為:染色體帶有基因;每一個性細胞只具有每一對染色體中的一個,具有哪一個是隨機決定的。將遺傳因子改名為基因,
190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916年11月10日卒於堪薩斯州堪薩斯城,死於闌尾破裂。

發現

1902年春,年僅25歲的薩頓便推論染色體是遺傳的基本物質,在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減少直接同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關。19和20世紀交替之際,染色體的行為和其在遺傳中的重要性是一個“熱門話題”。包括薩頓導師威爾遜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德國細胞學家 T·博韋里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驗,將染色體和遺傳聯繫起來。薩頓也通過在威爾遜實驗室中的獨立研究,獲得了與博韋里相同的結論。威爾遜後來承認,當薩頓首次向他解釋新發現的理論時,他“那時沒有完全理解該觀念或明白其全部的份量”。薩頓觀察的對象是蝗蟲細胞。
1902年在《生物學通報》上發表的文章中,他首次詳細地圖示了蝗蟲具有成對確定的、可識別、又彼此不同的同源染色體。文章末尾提出假說,認為染色體攜帶遺傳單位,而遺傳單位在性細胞的染色體分裂時的行為就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物質基礎。
在1903年的《遺傳中的染色體》一文中,薩頓對其過去假說的重要性進行了概括和論述,獲得的結論是染色體含有基因,而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的行為是隨機的。薩頓的工作為染色體遺傳學說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