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拉葉星

沃爾夫–拉葉星(Wolf-Rayet stars),是一種在正在演化的大質量恆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沃爾夫–拉葉星
  • 外文名:Wolf-Rayet stars
  • 分類:大質量恆星
恆星簡介,特徵,演化,參看,

恆星簡介

質量都超過太陽質量的20倍。因其自身強勁的恆星風(1000~5000公里/每秒),導致恆星質量的高速流失。太陽每年流失自身質量的10倍,但沃爾夫–拉葉星每年可流失太陽質量10倍。沃爾夫–拉葉星非常熾熱,呈深藍色,表面溫度範圍由25,000至50,000K。沃爾夫–拉葉星常與O型及B型星組成星協,由此可知是恆星年
沃爾夫–拉葉星
沃爾夫 拉葉星
齡還很小,但沃爾夫–拉葉星的氦–氫比例卻是正常星的幾十倍,說明大部份氫已轉為氦,已經歷了氫燃燒階段,正步入晚年。這說明了此種恆星的演化很快、壽命很短。

特徵

沃爾夫–拉葉星是超大質量恆星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正常階段,其發射光譜中有強烈和寬闊的氦和氮的光譜線(“WN”系列)或者氦、碳和氧的光譜線(“WC”系列)。憑著明顯的特徵光譜線,鄰近星系裡的沃爾夫–拉葉星都能夠被確認出來。
銀河系內大約有230顆沃爾夫–拉葉星,大麥哲倫雲擁有大概100顆,而小麥哲倫雲只有12顆被確認出來。沃爾夫–拉葉星是在1867年被法國天文學家夏爾·沃爾夫(Charles Wolf)和若爾日·拉葉(Georges Rayet)在巴黎天文台透過分析光譜所發現。最初是指O型星中光度極大並具有強烈恆星風的一個類型,它們的外層氫包層被光輻射和強烈恆星風基本驅散殆盡。其特徵光譜來自熾熱光球層中的稠密的產生高速恆星風區域,強烈的紫外輻射使該區域內的物質產生擴展的螢光發射線。

演化

在大質量恆星中,外層大氣的拋射過程持續不斷。一開始富含H的恆星因碳氮氧循環形成He,H豐度大幅減少(拋射和聚變),並使氮(N)豐度提高,成為WN系列星。接著,隨著3氦過程,He大量聚變為C,又成為WC系列星。這些恆星的最終結局一般認為是Ⅰb、Ⅰc類超新星。 一些(銀河系內約占10%)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雖然它們質量很小(~0.6太陽質量),可是它們的光譜中也有寬闊的氦、碳和氧的發射線,貌似與WR星一樣。但是,它們是非常古老的低質量天體長期演化的結果,中心恆星更接近白矮星,而與我們通常所說WR星並不一樣——WR星基本就是年輕的大質量恆星。
沃爾夫–拉葉星有可能演化為一顆極超新星(Collapsar)的階段,此類恆星核心會直接塌縮成黑洞,吞噬周圍原來的恆星物質。這被認為是形成長期伽馬射線暴的原因。
最知名而且最容易看見的沃爾夫-拉葉星是天社一(船帆座γ,+1.7等)的其中一顆成員星。
沃爾夫–拉葉星
m1-67星雲 中心是沃爾夫 拉葉星wr 124

參看

伽馬射線暴
極超新星
行星狀星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