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者本指宮門、城門兩側的高台,中間有道路,台上起樓觀。清代汪中在《述學·釋闕》中說:“天子諸侯宮城皆四周,辟其南為門,城至此而闕,故謂之闕。”闕者,門也。
沃洲湖景區入口處門闕,子母闕形式,平面L型,為典型漢代建築風格。闕身與闕頂間通過三層斗拱承載,層層外挑,出檐深遠。各構件形式及尺寸權衡均沿襲舊制。基座採用毛面深灰色青石,闕身為紅灰色花崗石砌貼而成,表面二遍剁斧;中嵌墨石,上鐫“沃洲湖風景區”景名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沃洲山禪院記》碑文。“沃洲湖風景區”五字,為書法家沈鵬先生的手筆,落墨堅實,風格清新飄逸,詩意瀰漫。門闕上的《沃洲山禪院記》是新昌書法家梁少膺先生所書,行筆跌宕,章法嚴明,縱橫散聚,文氣襲人。闕身頂部浮雕十八高僧十八名士群像,形象灑脫飄逸,豪放不群。母闕的闕頂為重檐,子闕的頂為單檐,平緩舒展,頂為鴟尾,裝飾簡潔,造型奇特。整個門闕古樸粗狂,蘊含沃洲湖景區東晉以降歷史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人文積澱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