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志

汾河志

《汾河志》是山西省水利廳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汾河志
  • 作者:山西省水利廳
  • 出版時間:2006年01月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5499-3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裴群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汾河志》是繼《山西通志·水利志》成書出版之後,專門記述汾河的歷史與現狀以及流域治理開發全過程的一部區域性江河專志。

作品目錄

封面
汾河志
圖片
汾河流域行政區劃圖
汾河流域水系圖
汾河流域水利工程圖
歷史上的汾河水量十分充沛,可行舟通航,漕運糧食與木材。曾有“泛舟之役”和“萬筏下汾河”的記載,到20世紀60年代初,汾河在夏秋之際仍可行筏運載貨物。這張照片即是秋季出現在汾河上中遊河段的筏運隊景象
蘆芽山
汾源林海
遠眺蘆芽山主峰,巍峨挺拔,峰巒奇秀。頂峰太子殿處海拔高程2736米
寧武天池與1994年重建的海瀛寺
汾河第一站-寧武岔上水文站
汾河乃三晉母親河,汾河源頭是三晉人民飲水思源之處。自古享有“三晉第一勝境”之美譽
雄踞樓子山腰的雷鳴寺
汾源靈沼
位於汾河源頭的汾源閣
汾源湖美景 李志恆 攝
汾河上游第一橋(寧武頭馬營) 張荷 攝
汾河上游治理工程由此開端(寧武頭馬營)
引黃南千7號隧洞出口
滾滾黃河水通過南乾7號隧道進入引水乾渠,在寧武縣境頭馬營河段進入汾河上游幹流河道
位於汾河上游寧武縣境內的寧化堡滾水壩
寧化堡農用橋 賀朝華 攝
位於婁煩縣境內的峰嶺底農用橋 賀朝華 攝
汾河上游靜樂縣一岸的水土保持工程
靜樂縣水文站
位於汾河上游靜樂縣境內的沙會滾水壩
汾河上遊河段的丁壩工程
正在施工中的汾河上游滾水壩
位於寧武頭馬營河段主槽一側的模袋混凝土防護工程
汾河水庫位於汾河上游婁煩縣境內杜交曲鎮下石家莊村。1958年7月興建,1961年正式運行。庫區回水長15千米,寬5千米,大壩高61.4米,是山西省第一大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5268平方千米,總庫容7億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為主,兼顧發電、養魚、旅遊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
蘇聯專家古列耶夫在汾河水庫勘探隊工地鑑定鑽孔岩芯(1957年)。劉瀟 供稿
原隧洞出口錐形閥放水景觀(1972年)王祥雲攝 谷威 供稿
千軍萬馬展宏圖
蘇聯專家索哥洛娃(女)在汾河水庫勘探隊工地和工人、地質人員在一起(1956年)。張荷 供稿
汾河水庫大壩施工場景(1958年)
雄偉壯觀的汾河水庫樞紐工程。經過加固改建後的樞紐由攔河大壩、輸水隧洞、泄洪排沙隧洞、溢洪道和水電站組成
懸泉寺
鳥瞰汾河二庫全貌
遊艇在碧綠的二庫湖面
老專家劉錫田(右四)、許四復(左三)、曹素濱(女)在汾河二庫工地
太原柴村鐵路橋
汾河二庫生活區
施工中的汾河景區北延伸工程(2005年12月)
竇大夫祠
烈石寒泉(已枯竭)遺蹟
崛(山圍)紅葉滿山坡 張荷 攝
多福寺 張宇燦 攝
登高崛(山圍)山,遠望汾河沿山麓南去 張宇輝 攝
傅山讀書處
古交城區汾河公園 賈鵬 攝
汾河衝出上蘭峽谷進入太原盆地
重力式魚嘴溢流壩
汾河中游第一站-上蘭水文站
汾河一壩西沖沙閘
附圖太原汾河景區
迎橋夜景
漪汾橋
勝利橋
興建於2004年的長風大橋。賈鵬 供稿
永祚寺,俗稱雙塔寺。因寺內以雙塔凌霄而得名。位於太原城東南郝莊村南。寺院與雙塔均為明代萬曆年間興建。寺院內雙塔並峙,呈東南西北向,兩塔均為八角十三層,砌樓閣式,塔室中空。可攀階而上。為古城太原標誌性建築。張沛 攝
位於汾河景區中心的迎澤大橋
晉陽湖魚場
迎澤公園
經過整治的太原城區南沙河 賈鵬 攝
晉祠聖母殿-現存最具代表性的宋代建築結構。殿內的宋代侍女塑像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難老泉為晉祠三絕之一。是晉祠名泉的主流和源頭。古代利用泉水澆田.在此築有三七分流孔
藏於晉祠內的水利碑刻群
台駘廟
台駘像
今日智伯渠。史載智伯渠修建於公元前453年.它是山西境內乃至國內最早的有壩引水工程
玄中寺,位於交城縣城西北10千米洪相鄉石壁山中,距太原70千米。又稱石壁寺、永寧寺,為中國佛教淨土寺名剎。始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由北魏高僧曇鸞創建,經道綽、善導弘揚。為唐代全國佛教三大戒壇之一。該寺為日本佛教淨土寺之祖庭
汾河二壩位於瀟河入口下游,清徐縣長頭村北側汾河千流上。舊名第一鐵板壩,後改建為汾河二壩攔河閘,改建後的攔河土壩長375.2米,共有閘8孔,左岸設3孔進水閘,右岸設4孔進水閘。控制流域面積14000平方千米。受益灌溉面積84萬畝,是汾河灌區受益面積最大的河道引水樞紐工程
閘門啟閉室
二壩農田豐收在望
灌區園田化
瀟河灌區是清洪兩用、井渠結合灌溉的灌區,其水資源主要為瀟河幹流地表水、地下水和部分城區排退水。灌區渠首樞紐位於榆次市城區東源渦村幹流河段上。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最早興建的一座攔河滾水壩工程,也是省內大型自流灌區之一。有效灌溉面積30餘萬畝。灌區經多次整修、加固、改建,繼續發揮效益
滾滾瀟河水衝出進水閘向下游流去
本世紀初剛剛改建修整進行防滲處理後的民豐乾渠
20世紀50年代初.瀟河渠首工程施工場景。省瀟河管理局供稿
位於汾河西岸清徐縣城南的東湖公園 陳彬彬 攝
文峪河水電站為壩後引水式(1990年)
文峪河水庫是汾河第一大支流文峪河上的一處控制性蓄水工程。它是繼汾河水庫之後興建的又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包括大壩、溢洪道、隧洞與水電站。水庫位於汾河中游地區的文水縣北峪口村西北,地處文峪河上游山區與中下游平川銜接處,距文水縣城10千米
溢洪道
喬家大院
王家大院 張沛攝
平遙古城
平遙明清一條街
位於雙林寺內棚栩如生的千手觀音
日異昌票號
汾河三壩改建後新增的6孔鋼筋混凝土結構攔河閘發
新建閘門起閉機房
整修後的三壩11孔舊閘,全長88米
水濤溝瀑布
綿山雲海 張沛 攝
大羅宮 張沛 攝
介休洪山灌區源神廟
洪山泉源神廟
介休水利碑文
介休義棠汾河大橋 李乾太 攝
綿山瀑布
汾河沿靈石縣城西側穿越靈霍山峽奔流南下
晨霧中的汾河靈石河段景觀
位於太谷縣象峪河幹流出山口處的郭堡水庫。壩高40米,總庫容2927萬立方米
靈石縣汾河治理碑記
太谷境內的龐莊水庫堆石壩取自《晉水春秋》
靈石縣城防洪牆
霍泉灌區渠首
渠首分水亭,南三分,北七分,為歷史上洪洞、趙城兩縣用水限量的標誌
霍泉眼
霍泉泉源池
霍州汾河大橋
霍州汾河石堤
洪洞四清橋汾河河段。1995年8月。江澤民同志曾在此視察汾河治理工程艱
第一代古槐(已枯死)之地
琉璃飛虹塔共13層高47米
第三代古槐茁壯成長
位於洪洞縣城內的蘇三監獄遺址
洪洞縣大槐樹在縣城北2千米處,賈村西側,古為廣濟寺。明初,人禍天災,華北平原及江南一帶荒無人煙.唯山西晉南谷足民豐。史載從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王朝50多年間從大槐樹下大規模移民18次上百萬人。分散大半箇中國500多個縣.移民眼望大槐樹,離鄉背井去往他鄉。由此,大槐樹便成為移民後裔尋根問祖之地
堯廟位於臨汾市區南3千米堯廟鎮,相傳為古代帝堯建都平陽之地,堯廟始建於西晉前,唐顯慶三年(658年)由汾河西遷河東今址,一直是歷代國祭帝堯的聖地。內有五鳳樓、東西朝房、堯井亭、廣運殿、萬壽宮和堯典壁廊。五鳳樓原名光天閣。五鳳和鳴象徵天降仁君、國泰民安,樓下三磚卷門洞。樓上三重檐歇山頂。上下四周圍廊。頂飾陶俑栩栩如生
相傳為堯帝時所鑿水井
堯廟的主體建築-廣運殿。大殿上層正面牆上懸有“民無能名”四個醒目大字
汾西灌區七一渠渠首工程
龍子祠泉水渠
龍子祠泉古名平水,位於臨汾市區西南18千米龍祠村平山腳下。龍祠始建於唐,現存山門、過殿、水母殿、康澤王殿、音亭、雲澤橋等。泉水出露於西山與臨汾盆地交接處的坡積層中,泉群出露面積約0.12平方千米,由南池、北池、東池等泉組成。泉水大多以散泉形式溢出地表。泉水流向臨汾盆地。棄水最終;[入汾河。龍寺泉如蜂房蟻穴噴涌於亂石平沙之間。數十步即匯成巨流,翻滾騰躍甚為壯觀
汾西灌區七一乾渠 取自《晉水春秋》
汾西灌區躍進渠
堅固顧直、綠樹成蔭的侯馬河段
位於汾河下游侯馬河段的治汾紀念碑
侯馬北莊引汾電灌站
加強管理,依法管護河堤
位於汾河下游臨汾市河段一岸的遊樂園
巨河水庫位於汾河下游,西距臨汾城東14千米,為水中倒土均質土壩,壩高36.57米。總庫容4867萬立方米,以防洪、灌溉為主
澇河水庫巍巍大壩雄姿
遠眺巨河水庫
位於澮河水庫上游7公里處的翼城縣境內的小河口水庫 取自《晉水春秋》
景色秀麗的澮河水庫
改建施工中的澮河水庫溢洪道
新絳縣西北九原山西麓鼓堆泉魚場(2004年11月)
精養魚塘
歡暢的金色鯉魚
位於汾河下游稷山境內的汾南電灌站(1976年) 張振華 攝
稷山小李汾河護岸石壩(1999年) 鄭懷山 供稿
三泉水庫位於新絳縣城北10千米處三泉村,為鼓水灌區防洪灌溉水庫,總庫容456萬立方米。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12.02米。另有輸水涵洞和溢洪道,可灌溉6萬畝農田
稷山原家莊汾河灘裁灣取直工程(1999年5月) 鄭懷山 供稿
一橋跨汾河,南北兩岸變通途,跨過南岸便是萬榮縣西范電灌站
汾河下遊河津縣境汾河南岸防洪大堤
施工中的廟前汾河入黃口大堤
咆哮奔騰的黃河,在此衝出禹門口峽谷,接納了千里迢迢由東而來的汾河
后土祠
葫蘆灘黃汾三角州,千里汾河由此注入滾滾黃河
東嶽廟 飛雲樓
珍藏有歷代碑刻秋風辭的秋風樓外觀
省委書記張寶順(中)、省委常委、副省長范堆相在太原清徐檢查汾河堤防工程
2005年8月時任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於幼軍親臨水利廳檢查防汛工作
2003年7月,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田成平(前排右二).聽取山西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潘軍峰(前排左一)關於汾河上游治理工程情況的匯報
2005年12月,副省長梁濱(前排左一)在省水利廳副廳長、總工程師潘軍峰(前排右一)陪同下視察水利工程
原省委書記胡富國在治汾工地參加勞動 高建民 攝
原省長劉振華在人畜飲水解困工程現場
原水利部副部長、總工程師馮寅(中)和山西省水利廳的老專家劉錫田(左一)、許四復(右一)在一起(1996年)
李英明廳長(左一)陪同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右一)在山西視察工作 陳志平 攝
2004年6月,<汾河志>評審會在熱烈討論中
老廳長許四復(中),郝永和(右)、趙生榮在認真評審《汾河志》志稿
1989年10月,原省委、省政府領導白清才(左五)、郭裕懷(右三)原省水利廳廳長郝永和(右二)、副廳長曹中厚(左三)等陪同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錢正英在踏勘引黃線路時,於萬家寨黃河岸邊留影
原政協主席郭裕懷向省級老領導介紹汾河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
《汾河志》編纂委員會
《汾河志》編纂工作人員
編輯說明
序一
序二
目錄
綜述
第一篇 自然環境與河流水系
第一章 流域概況
第一節 自然地理
第二節 地質構造
第三節 氣象概況
第四節 水文與泥沙
第五節 社會經濟
第二章 河系與泉湖
第一節 水系概況
第二節 幹流流程
第三節 汾源水系
第四節 支流概況
第五節 汾河入黃口
第六節 泉水與湖泊
第七節 熱水與天然礦泉水
第二篇 水資源與水利規劃
第三章 流域水資源
第一節 地表水資源
第二節 地下水資源
第三節 水質評價
第四節 開發與利用
第四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洪水災害
第二節 乾旱災害
第三節 水土流失災害
第五章 規劃與查勘
第一節 早期規劃構想
第二節 規劃前期勘測
第三節 歷次規劃概況
第四節 各階段規劃要點
第三篇 河道整治與流域綜合治理
第六章 幹流河道整治
第一節 歷代河道防洪工程
第二節 第一次幹流河道整治
第三節 第二次幹流河道整治
第四節 中下游幹流河道整治
第五節 上游幹流河道整治
第六節 太原市區段蓄水美化工程
第七章 流域治理工程
第一節 汾河水庫樞紐工程
第二節 汾河二庫樞紐工程
第三節 文峪河水庫樞紐工程
第四節 中小型蓄水工程
第五節 中下游攔河閘壩工程
第六節 自流灌溉工程
第七節 泵站提水工程
第八節 上游水土保持工程
第九節 人畜飲水解困工程
第四篇 歷史文化與大事紀略
第八章 汾河歷史文化
第一節 歷史名勝古蹟
第二節 歷代名詩名聯
第三節 歷代水利碑刻
第九章 汾河大事要事紀略
第一節 古近代大事要事
第二節 現代大事要事
第三節 當代大事要事
附錄
法規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
山西省水工程管理條例
山西省河道管理條例
山西省水利工程水費核定計收和管理辦法
山西省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徵收使用辦法
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
山西省河道采砂收費管理實施細則
限外輯要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