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底盤手冊:基礎知識、行駛動力學、部件、系統、機電一體化及展望》是一本(德國)B.海興 (德國)M.埃爾斯編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汽車底盤手冊:基礎知識、行駛動力學、部件、系統、機電一體化及展望
- ISBN:9787111357810,7111357817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開本:16
- 精裝:766頁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條形碼:9787111357810
- 商品尺寸:24.6x18x3.4cm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汽車底盤手冊:基礎知識、行駛動力學、部件、系統、機電一體化及展望》是汽車底盤技術的綜合介紹,可以幫助底盤研發人員對工作領域作出全面概覽,幫助套用工程師對現代汽車底盤進行全面了解,大學生獲得今後工作中所需要的全面的基礎知識。第1章至第3章包括底盤的原理、結構與設計及相關的動力學知識;第4章、第5章講解了車軸及行駛舒適性;第6章詳述了底盤的研發過程;第7章、第8章介紹了當今底盤中使用的系統,以及底盤技術未來的發展。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B.海興 (德國)M.埃爾斯 譯者:孫鵬
目錄
前言
譯者的話
第1章 導言與基礎知識1
1.1 發展史、定義與意義3
1.1.1 發展史3
1.1.2 功能與分類10
1.1.3 作用與意義10
1.2 底盤結構12
1.2.1 車輛級別12
1.2.2 驅動方案14
1.2.3 底盤方案18
1.2.4 底盤方案中的發展趨勢19
1.3 底盤設計19
1.3.1 底盤的要求22
1.3.2 底盤運動學設計25
1.3.3 車輪懸架的運動學25
1.3.4 車輪懸架的彈性運動學與部件的彈性50
1.3.5 參數的目標值52
1.3.6 車輪懸架的組合53
參考文獻54
第2章 行駛動力學56
2.1 行駛阻力和能量需求56
2.1.1 行駛阻力56
2.1.2 側向風力71
2.1.3 功率和能量需求75
2.1.4 燃料消耗76
2.2 輪胎與路面間力的傳遞79
2.2.1 輪胎與路面間傳力的物理研究82
2.2.2 輪胎受力細節94
2.3 縱向動力學97
2.3.1 制動點頭平衡97
2.3.2 起步後坐平衡98
2.3.3 直線行駛中的負荷變化99
2.4 垂直方向上的動力學99
2.4.1 車身彈簧100
2.4.2 減振器102
2.4.3 道路作為振動的激發源103
2.4.4 輪胎作為彈簧和減振單元108
2.4.5 彈性模型108
2.4.6 參數變化115
2.4.7 車輛與道路的結合119
2.4.8 人為的振動評價123
2.4.9 由垂直方向動力學基礎知識的啟示126
2.5 橫向動力學127
2.5.1 駕駛行為的要求127
2.5.2 轉向運動學128
2.5.3 車輛模型化130
2.6 一般的行駛動力學166
2.6.1 垂直方向、縱向、橫向動力學的相互作用166
2.6.2 在非均勻的道路上制動和起步(側滑路面)171
2.7 底盤調節系統171
2.7.1 概念171
2.7.2 被動車輛的限制?基礎?目標衝突172
2.7.3 駕駛人?車輛調節循環173
2.7.4 底盤調節系統在行駛領域內的劃分174
2.7.5 底盤調節系統的要求178
2.8 行駛特性178
2.8.1 行駛特性的評價180
2.8.2 行駛機動動作181
2.8.3 行駛動作的參數範圍184
2.8.4 調校措施186
2.8.5 主觀的行駛特性評價188
2.8.6 客觀的行駛特性評價196
2.9 主動與被動安全性207
參考文獻208
第3章 底盤的組成211
3.1 底盤的結構211
3.1.1 底盤的功能結構211
3.1.2 底盤的模組結構212
3.1.3 底盤部件213
3.2 傳動路線213
3.2.1 傳動系統布置213
3.2.2 驅動橋214
3.2.3 全輪驅動218
3.2.4 運行策略220
3.2.5 半軸221
3.3 車輪制動器和制動系統221
3.3.1 作用和基礎知識222
3.3.2 制動裝置的種類223
3.3.3 法律規定225
3.3.4 制動裝置的設計226
3.3.5 制動力矩與制動動力學229
3.3.6 制動系統的元件231
3.3.7 電控制動調節系統248
3.4 轉向系統266
3.4.1 技術要求與結構類型266
3.4.2 液壓助力的齒輪齒條式轉向器269
3.4.3 轉向橫拉桿277
3.4.4 轉向傳動路線和轉向柱280
3.4.5 電動機械轉向系統288
3.4.6 主動轉向系統與疊加轉向系統295
3.4.7 帶有轉矩與轉向角感測器的齒輪齒條伺服轉向系統300
3.4.8 後橋轉向與全輪轉向301
3.4.9 線控轉向系統和各輪獨立轉向303
3.5 彈簧與穩定桿308
3.5.1 彈性系統的作用308
3.5.2 鋼製彈簧的結構和計算309
3.5.3 鋼製彈簧的材料334
3.5.4 鋼製彈簧的製造337
3.5.5 用於側傾調節的穩定桿343
3.5.6 用於水平調節的彈簧347
3.5.7 氣液彈簧352
3.5.8 空氣彈簧356
3.6 減振器358
3.6.1 減振器的作用358
3.6.2 伸縮式減振器的結構類型362
3.6.3 彈簧托架與彈性支柱366
3.6.4 減振器的計算368
3.6.5 減振器的附加功能369
3.6.6 減振器支承376
3.6.7 半主動減振器與彈簧377
3.6.8 其他減振器的原理382
3.7 車輪導向384
3.7.1 作用、結構與系統384
3.7.2 桿類零件的作用、結構與系統386
3.7.3 球鉸407
3.7.4 橡膠支承426
3.7.5 轉動接頭432
3.7.6 轉動推力接頭433
3.7.7 車橋支架434
3.8 車輪支架與車輪軸承438
3.8.1 車輪支架的結構類型439
3.8.2 車輪支架的材料441
3.8.3 車輪軸承的結構類型442
3.8.4 車輪軸承的製造451
3.8.5 技術要求、設計與檢驗452
3.8.6 展望461
3.9 輪胎與車輪465
3.9.1 輪胎的技術要求465
3.9.2 結構類型、構造與材料470
3.9.3 輪胎與道路之間力的傳遞474
3.9.4 模擬用輪胎模型481
3.9.5 現代輪胎技術489
3.9.6 駕駛試驗中的檢測和測量方法495
3.9.7 實驗室中的檢測和測量方法499
3.9.8 未來的輪胎技術505
參考文獻507
第4章 底盤中的車橋512
4.1 整體式車橋515
4.1.1 德迪昂橋:整體式驅動橋517
4.1.2 帶有縱向鋼板彈簧的整體式車橋518
4.1.3 帶有縱桿與橫桿的整體式車橋518
4.1.4 帶有中央鉸接和橫向桿導向的整體式車橋(牽引橋)520
4.2 半整體式車橋521
4.2.1 連線桿式車橋521
4.2.2 動力式連線橋524
4.3 獨立懸架525
4.3.1 獨立懸架運動學525
4.3.2 獨立懸架的優點528
4.3.3 單桿式獨立懸架529
4.3.4 雙桿式獨立懸架532
4.3.5 三桿式獨立懸架534
4.3.6 四桿式獨立懸架536
4.3.7 五桿式獨立懸架542
4.3.8 彈性支柱式獨立懸架544
4.4 前橋的獨立懸架548
4.4.1 前橋懸架的技術要求548
4.4.2 前橋的元件549
4.4.3 前橋的結構類型549
4.5 後橋的獨立懸架552
4.5.1 對後橋的技術要求552
4.5.2 後橋的元件552
4.5.3 後橋的結構類型552
4.5.4 後橋的超輕鋼懸架標準553
4.6 作為車橋類型選擇助手的結構目錄554
4.7 底盤總體557
4.8 未來的懸架557
4.8.1 最近20年的車橋類型557
4.8.2 現在常用的車橋類型的比例558
4.8.3 未來的車橋類型(趨勢)559
參考文獻560
第5章 行駛舒適性562
5.1 基礎知識、人、噪聲與振動562
5.1.1 定義和概念562
5.1.2 振動和噪聲源564
5.1.3 人的覺察極限565
5.1.4 人的舒適性感覺566
5.1.5 針對振動和噪聲的措施567
5.2 橡膠連線件568
5.2.1 橡膠連線件的功能568
5.2.2 彈性體的特殊概念571
5.3 成套支承件574
5.4 套筒支承(橡膠支承)580
5.5 滑動軸承582
5.6 液壓減振襯套583
5.7 車橋支撐的支承(副車架支承)585
5.8 彈性支柱支承與減振器支承587
5.9 連線桿支承589
5.10 未來的結構形式590
5.10.1 感測器591
5.10.2 可控底盤支承592
5.11 計算方法593
5.12 橡膠連線件的聲學評價594
參考文獻596
第6章 底盤研發597
6.1 研發過程598
6.2 項目管理(PM)605
6.3 計畫或定義階段606
6.4 設計階段608
6.5 虛擬模擬608
6.5.1 多體模擬(MKS)軟體609
6.5.2 有限元方法(FEM)軟體612
6.5.3 整車模擬618
6.5.4 用於3D模型構建的CAD軟體632
6.5.5 集成模擬環境633
6.6 批量研發和保證639
6.6.1 布局640
6.6.2 可靠性研究643
6.6.3 整車的可靠性研究648
6.6.4 最佳化和適應性649
6.7 量產中的研發措施650
6.8 展望與總結650
參考文獻651
第7章 底盤中的系統653
7.1 底盤電子裝置653
7.2 底盤電子調節系統654
7.2.1 領域劃分654
7.2.2 縱向動力學——防滑控制654
7.2.3 橫向動力學調節系統658
7.2.4 垂直方向動力學調節系統660
7.2.5 安全性要求664
7.2.6 匯流排系統665
7.3 系統交聯665
7.3.1 行駛動力學控制666
7.3.2 轉矩矢量668
7.3.3 垂直方向動力學管理668
7.4 功能一體化669
7.4.1 結構669
7.4.2 標準接口670
7.4.3 智慧型調節器671
7.5 模擬底盤調節系統672
7.5.1 模擬模型672
7.5.2 迴路模擬中的硬體673
7.6 機電式底盤系統675
7.6.1 縱向動力學系統676
7.6.2 橫向動力學系統682
7.6.3 垂直方向動力學系統696
7.7 線控系統713
7.7.1 線控轉向系統714
7.7.2 線控制動系統715
7.7.3 線控水平控制系統721
7.8 駕駛輔助系統722
7.8.1 制動輔助系統722
7.8.2 距離保持輔助系統724
7.8.3 轉向輔助系統725
7.8.4 駐車輔助系統728
參考文獻731
第8章 底盤的未來發展736
8.1 底盤設計——聚焦於顧客期望736
8.1.1 行駛性能的設計736
8.1.2 汽車設計的多樣化——底盤設計的穩定化738
8.1.3 未來的底盤各組成部分740
8.2 電控底盤系統741
8.2.1 電控輔助系統和交聯741
8.2.2 底盤調節系統的交聯742
8.3 未來的線控系統745
8.4 未來預期的智慧型底盤746
8.4.1 車輛感測器747
8.4.2 執行器748
8.4.3 預期的駕駛749
8.5 混合動力汽車751
8.6 自動行駛底盤,滾動/行駛底盤752
8.7 未來的自動駕駛753
8.8 汽車和底盤的未來場景755
8.8.1 過去的趨勢756
8.8.2 當前的趨勢756
8.8.3 未來的趨勢756
8.9 總結758
參考文獻760
附錄 縮略語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