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小文事件

若論抗震救災英雄事跡,中學生小文(化名)可能並不是四川省“抗震救災優秀學生”中最突出的一個,卻是眼下最有“名氣”的一個——汶川縣-威州中學200餘名師生聯名舉報,質疑其獲得“抗震救災優秀學生”資格,引發社會的普遍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川小文事件
  • 類型:抗震救災英雄事跡
  • 屬性:他們見義勇為,品德高尚
  • 性質:“免試上大學
事件過程,真相調查,

事件過程

汶川小文事件
“免試上大學”政策可算是政府對社會道德標兵或競技英雄的一大“獎賞”。在我們這樣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緊缺的國家,“免試上大學”,尤其是“免試上名牌大學”,其含金量之高,眾所周知。從一定角度而言,“免試上大學”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英雄——他們見義勇為,品德高尚;他們勤學苦練,為國爭光。 但是,要讓一項政策發揮其社會效用,關鍵還在政策的執行力。“小文事件”中被質疑的兩點——“抗震救災優秀學生”評選標準模糊及選拔過程監督不力,均是政策執行不力的表現。在震災面前,什麼樣的行為才算得上“最英勇”,什麼樣的表現才算“最優秀”,至今仍有爭議;至於選拔過程,當地有關人士也承認,小文的事跡並不是最突出的,但“先進材料”寫得生動,所以更能引起注意。而小文“先進材料”的曲折上報路徑,則更不為外人所知。

真相調查

對於“小文事件”,繼續調查事實真相,給出令社會公眾信服的理由,是當地政府應盡的義務。而在這起事件之外,對於類似的“免試上大學”政策執行程式的規範和監督,當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在沒有找到比考試更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之前,“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仍有其現實合理性。“免試上大學”之類制度以外的補充政策,往往是以行政方式介入高等教育這一社會公共利益的分配,其分配標準、分配程式的公平公正與否,都涉及政府公信力。在社會監督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類似的政策很容易成為權力尋租的通道。為了局部利益,有些地方甚至隨意變更政策,這在“高考加分”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以至於出現納稅大戶子弟、博士子女、見義勇為者子女加分等匪夷所思的“子承父蔭”的政策。
公眾多久才能透過迷霧看到一個真實的“小文”,我們不知。但可以預見的是,社會對“免試上大學政策執行不力可能導致腐敗”的擔心和追問恐怕不會停止,它不僅關乎眾多年輕學子的命運,也關乎一個社會對制度建設的態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